李承乾跑路失败
作者:想暴富的努力君   李世民,我是你的讨债鬼最新章节     
    唐初缺人口、缺粮食、最缺的是人才,为了能够让这个国家政府机构能运行下去,就要任用很多官员。
    官员最起码要识字,要读过书。唐初以及唐初之前的朝代,能读书的人,基本都是大家族,士族。
    那些着名的作品,《尚书》、《礼记》这类的书,内容跟普通百姓没有一毛关系,从这里就看出书服务于谁。
    先秦之前,只有宫廷的人才读书识字。
    《道德经》里有这么几句话: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被后代很多君王认可。
    这几句话往好的方面说就是要百姓淳朴,这样好治理管理。往不好的方向说就是要愚民,不给他们读书认字,那样才好忽悠。
    从开始,这群人就没打算让普通百姓认字,自己有伞,就要别人淋雨,才显得自己与众不同超凡脱俗,一直处在别人敬仰的地位。
    这种模式一直维持到科举制度盛行才结束。
    而从东汉盛行起来的世家,把这个模式加深,加强,加大,甚至加上一种崇拜,哪怕有些士族没有族人做官,也把自己家族形象立起来,门第高贵!
    普通人就算不穷,他们也没有机会去读书,因为根本没有教育机构。
    私塾,就是私人开设的学堂,学生给一些费用可以去读,这种学堂虽然在孔子时期就有了,但是经过几百上千年,也没有盛行起来。
    这样说孔子虽然收点束修,但是思想还是很超前。
    私塾到李世民力推科举制度,才开始盛行起来,普通人终于有机会读书认字。
    如果是穷人,那就根本没有考虑读书,穷得都吃不上饭了,哪里还能去读书?
    穷得所有时间与体力都用在养家糊口的土地上,书又是什么东西。
    就算是在太平年代,日子过好一点,私塾多一丢丢,读书人多了点,但是出了一个隋炀帝啊。
    但是经过隋炀帝一波骚操作,把隋文帝留给他的家业败个七七八八,普通识字的人也没了七七八八。
    到唐初,要依靠士族大家提供人才,他们人多地多钱多就算了,还几乎垄断了当官这条路。
    科举制度前,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州郡里选一个大中正,这个大中正必须为在朝廷任职官员,并且要德高望重。
    普通百姓会认识这种人么?不可能。
    然后就有小中正,他们拿着一个表格,表格上将人才分为,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这个表,是各个大小中正填写,把他们知道的有才华的人登记上。这就有重点了,他们知道的人的,他们知道的一定先是他们家人,他们亲戚,他们朋友。
    就这样,大大小小的士族抱成团,垄断官场不成问题。
    而且为了拔高自己,他们设置了很多东西,划清楚自己与平民的区别,比如特权,比如教育。
    隋炀帝应该也感觉到了九品中正制限制了他作为皇帝的权利,所以他设立进士科、广开科举之路,是选拔人才的一个创新。
    制度是好多,好不然李世民以后也不会大力推广。
    但是隋炀帝自己就是个大杀器啊,开运河、打新罗,嗯,把人口从快上千万户,搞到还剩下二百多万户。
    士族家大业大,有地有人有山头有私兵,就算在隋炀帝时期,他们也能保存一点家底。
    普通人什么都没有,就一条命!就先丢了命。
    大唐为了上位,打了一波又一波的仗,又损失一拨人,以及人才。
    所以无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他们都有种要依靠士族的感觉。
    从联姻到封官,也的确拉拢了一批,还有一批人欣赏他们父子,主动加入。但这些不是顶级的那波,顶级的那波,看不上他们。
    如今这拨人来到长安,李渊不觉得他们是想通了,来加入自己。
    李承乾也不觉得,毕竟这拨人眼睛朝上,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也用了不少功夫才把他们打到不鼻孔看人而已。
    他早早派人探听这群人的行程,守在长安城东门偷偷观察一番,他对领头的老人兴趣很大,一看对方就是特别特别有威望的人。
    他很期待李世民与这拨人对线,看看李世民会不会向他们低头,如果低头。
    李世民的憋屈就是他的快乐,李世民的难受就是他得意,还能找机会去嘲笑李世民一番。
    如果不低头,哦,好热闹了,可以好好看热闹。
    鉴于他对李世民的了解,李世民是会低头,他是能伸能屈的一条汉子。
    所以李承乾打算走人!
    水已经浑了,李承乾觉得自己应该跑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点烦恼,把烦恼都留给李世民,给自己点个赞。
    从近亲不能成亲这个话题开始,他就知道会跟五姓世家对上,李渊圣谕一出,就等于是在瓦解五姓世家关系网。
    人家当然不会愿意,要来找麻烦。
    为了李渊李承乾还愿意留在长安一起应付一下,毕竟真理就在自己这边,但是李世民这一波顺风顺水,太伤李承乾的心。
    李世民要回来的消息也传到长安,李渊都打算用拖字诀,自己就用跑字诀吧。
    看到这群马车进入长安城,李承乾招呼李一等人,直奔红薯村,走之前要安排一下。
    这次到红薯村,不仅没有人围住车,张大刘二都远远跪下,不敢上前。
    上次李承乾被抓走,对他们产生莫大的冲击,而且李渊还差点治罪红薯村,吓得他们魂飞魄散。
    全村人商议之后,请魏征给他们恶补了一番礼仪,尤其是见到李承乾后应该怎么做。
    李承乾没有热情让他们起来,他也吓怕了,直接没有敢下马车,来到小木屋附近见到崔越才放心下来。
    他看到崔越脸色不好,站在崔越后面的崔仁脸色更不好。
    “这次来长安的崔家人,是我父亲,我与他无甚感情,崔仁却是与他感情深厚。”崔越开门见山,“崔仁想去拜见他,公子能否引荐?”
    李承乾很为难,“长安城要来一番腥风血雨,我打算去洛阳避避风头,离开崔家,各自安好比拖拖拉拉好。”
    “公子,你知道我在豳州大营,为了你杀了多少人么?”崔越对自己挟恩图报的行为一点不觉得可耻。
    “我为你拼命,你为了躲避麻烦就不帮我,这样的主公啊!”
    李承乾非常喜欢崔越,因为他不古板。
    李承乾非常讨厌崔越,因为他不古板。
    “我们先去洛阳,看看那边农作物,然后一路南,南方水稻可以收获两季,而且高产。”李承乾试图劝服崔越。
    “不在意这一天两天,我们现在就可以随你回长安。”崔越根本不接招。
    “你们自己见不行么?”李承乾耍懒。
    “公子,你真是天真,世家入长安,住在自己府邸,或者陛下安排的住处,不管哪里,平民都不能靠近。
    “你都不能靠近?”李承乾反问,他不信,崔越就算离开崔家,以他的能力,想去拜见一下崔家人,也不难。
    “我不去,我离开崔家那日发誓,以后再也不见他。”崔越面无表情,语调平稳。
    李承乾竖起一个大拇指,这就是高人的风范,在这个时代,离开自己家族毫不在意,这心态,他要好好学习,说不定哪天他会离开李家。
    崔仁两只兔子眼满怀期待看着李承乾!
    “崔先生,我带过去就卷入这个事情,我要知道前因后果。”事情做了,八卦就当是报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