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苏铭的心思飘向远方。
作者:活出第二世   大明:被剧透的老朱,一统全球!最新章节     
    \"这样的深厚情谊,难怪他会放心让他来叫你下马!\"朱棣的老友如是说道。”
    这是对他极大的信任无疑!\"朱棣的父亲深知他的性格。
    \"只要他尽心尽力,未来高官厚禄自然少不了!\"朱父对朱棣的用人之道了如指掌。
    他明白,作为帝王,需要的是包容而非刻板,无论是奸佞还是忠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有时,所谓的奸,未必全然邪恶;而忠诚,也不尽然皆善。
    有些忠诚之人,只知盲目忠诚,却不具备实际的治理才能,这样的重任落在他们身上,只会酿成地方之灾。
    苏铭认为,作为一个明君,懂得全面审视人的能力和品性是必备素养。
    然而,朱父并未察觉苏铭的心思飘向远方。
    他饶有兴趣地问:“这么说,景清算是好运了。”
    \"老四向来念旧,一旦他认为你有才华,必定另眼相待。”
    他接着问道,“那么,后来景清做了什么呢。”
    苏铭无奈地回答:“我不是刚说过了吗,他企图刺杀朱棣。”
    听到这里,朱父愕然。
    他回头瞥了眼紧跟在后面的景清,表情显得有些微妙。
    起初,朱父以为苏铭是在夸张景清的胆量,但现在看来,这似乎并非空穴来风。
    刺杀皇帝,非同小可,尤其是对于这位出身武将,且通过战争夺取天下的朱棣而言,难度可想而知。
    尽管景清看似弱不禁风,但在朱棣面前,恐怕一招之敌都算不上。
    朱父心中暗想,难道这景清有异于常人的智谋,能策划出令人难以想象的刺杀计划?
    朱父低声自语:“这就难怪了……”他无法接受,一个被高度信任的人,竟会选择如此极端的行动。
    “信任如斯,却要背叛至极,如果换成我,绝不能容许。”
    这无疑是背叛的极致表现。
    苏铭贴近朱父耳边轻声透露:“而且他还与方孝孺密谋造反。”
    “什么?那个书生?造反。”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朱父惊讶不已。
    想起洪武十三年那次召见,朱父记得方孝孺虽然学识出众,但过于天真,不适合涉足政坛。
    他虽给予方孝孺赞誉,但也清楚其局限。
    听到苏铭提起方孝孺,朱父在这个永乐世界中,仿佛找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书生造反?这真是书生干的事吗。”
    他的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轻蔑。
    自古以来,书生造反的成功案例寥寥无几,像方孝孺这样的书呆子,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苏铭微微一笑,表示赞同:“你说得对,他们最终必然失败。”
    “景清这个人,确实天真得过头,连刺杀这样大事都不做周全准备,居然带刀进朝。”
    \"不久后,景清的秘密就被朱棣亲自揭开了......\"朱元璋听闻,不禁苦笑,原以为景清会用些高明的计策,却不料竟是如此直白。
    简直可以说是过于天真!朱元璋饶有兴趣地看向苏铭,询问道:“你所言之事...莫非是在奉天殿发生的吗。”
    \"正是!史书记载如是。”
    苏铭肯定地回答。
    朱元璋连连摇头,坚决否认:“那绝不可能!官员上朝怎能携带兵器。”
    \"你以为锦衣卫是摆设吗?所有大臣入场前都得经过严格搜查。”
    \"否则,我早被暗杀多次了。”
    朱元璋叹息道,【\"欲取吾性命者,何止一二。\"听到此言,苏铭眉头微皱,】略感惊讶,朱元璋的话确实有一定道理。
    在洪武年间,虽然天下初定,但潜在的威胁仍不少,比如张士诚余党、白莲教、蒙古势力,甚至内部的不满者。
    皇帝的位置,危险程度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在奉天殿遭遇不测。
    朱元璋总觉得景清的行为背后隐藏着蹊跷,寻常官员怎会不知奉天殿的规矩,带刀进殿,简直是不可思议。
    他思索片刻,说道:“此人必是被人利用,且尚未察觉。”
    苏铭闻言,细细琢磨,觉得朱元璋的分析并非没有可能。
    毕竟,大明的制度皆由朱元璋亲手建立,对于官员上朝的规矩,无人能比他更清楚。
    苏铭在阅读史书时,就对景清被朱棣搜出刀一事感到疑惑。
    书中记载,有人事先向朱棣通风报信,说有红星犯上。
    当时,满朝文武中,只有景清身着红色官服,因此朱棣怀疑他是红星。
    随后,搜身发现了刀。
    面对朱棣的质问,景清的回答是:“为国除奸。”
    想到这两人之间的纠葛,苏铭不禁猜测,也许朱棣早就知道他们密谋,故意设计这场戏码,借他人之口诱使景清行刺,然后一举擒获。
    这样一来,他可以借此观察谁与景清立场一致,凡有袒护者,皆视为同党,一并惩处。
    结合方孝孺十族被诛的事实,从后人的角度来看,苏铭明白了朱棣为何要大开杀戒——看似对二人恩宠,实则心中愤恨至极。
    帝王之心,不同于常人,朱棣对景清和方孝孺的背叛,无疑伤透了他的心。
    由此看来,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未解之谜,苏铭对此并不急于求解,他知道,真相往往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慢慢挖掘。
    未来的事物将会逐一清晰起来,队伍终于抵达了皇家陵寝。
    苏铭和老朱被引领至一间内室,洗净尘埃,换上新衣。
    当他们重见天日时,朱棣已经在门外静候。
    【\"你们的对话内容是什么?\"朱棣的目光中透露着探究之意。】景清归来后,朱棣便察觉他的神色异于往常,显然与苏铭的会面有关。
    朱棣心中的好奇驱使他向苏铭追问,而苏铭只是淡然一笑:“无甚要紧之事。【苏铭,今天我期望一切顺利,不要出现任何状况。】”
    朱棣语气冷峻,警告意味明显,“否则,后果自负。”
    然而,苏铭却显得毫不在意:“王爷无需如此紧张。”
    “道理我都明白,今日过后,你将成为朕的君王。”
    说到这里,苏铭顿了一顿,接着提出他的条件,“不过,有一个请求,你能应允吗。”
    朱棣原以为苏铭会提出求饶,此刻却感到一种莫名的挫败感。
    他对苏铭那种仿佛洞悉一切的态度早已心生不满,此刻,他在苏铭面前仿佛成了个拙劣的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