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先贤故事永流传
作者:狼烟本狼   娱乐:与杨蜜胡戈组建公司最新章节     
    随着大幕开始,其他人物自然也是撤离这里,就剩下了李信和司马迁。
    而司马迁游学,还是他父亲的主意,闭门造车是没用的,只有多走多看才能写出真实的史书。
    让他用笔记下他看到的一切。
    司马迁的游历也是有目的的,追随先贤的脚步,走先贤走过的路。
    比如舜帝——大舜,大舜走到哪里就有人赶来追随,之所以这样被人追随,因为大舜忠孝的美德,因为大舜礼让的美德。
    舜帝二十岁时,就因为孝顺而闻名。
    他走到哪里,美德就传播到哪里。
    相传一年的时间,舜帝居住的地方就会形成小村落。
    两年,就会形成一个城邑。
    三年,就会变成一个大都城。
    之所以大家都愿意追随舜帝,追随有美德的人,大家相信就会过上好日子。
    而舜帝也确是如此做的,对待那些追随他的人,就好比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以忠孝传善天下,天下美德皆从舜帝始。
    “五帝本纪中,我写舜帝的笔墨最多,就是想把舜帝的忠孝传至千秋万代。”
    “百行孝为先,忠孝传家后来成为了世代相传的华夏家风,这要感谢您的记述!”李信由衷说道。
    华夏以孝传天下,因为那些忠孝传家的记述真的是影响很大。
    司马迁自然是不敢居功,感谢的是大舜。
    随着司马迁的脚步继续游历,来到了会稽山探禹穴。
    遥想当年大禹会盟诸侯盛况。
    大禹召集诸侯前来,是为了共同祭祀天地,是为了合为一体安定家园。
    听到司马迁的诉说,李信还是有所了解,毕竟真的是对话先贤,功课还是需要做好。
    大禹事迹是被司马迁记录在《夏本纪》中。
    而他所记录的大禹事迹,很多都是出自《书》中的《禹贡》一篇。
    所谓的《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尚书》。
    说到大禹和会稽山,就能想到还有一位历史人物越王勾践。
    勾践是大禹的后世子孙,会稽山就是他被困之地。
    这些不是巧合,可以说是有迹可循。
    大禹治国有方,天下安定后,在此会盟诸侯后,功成而崩,就地葬在会稽山。
    勾践是大禹的后人,勾践祖先受封在会稽山一带,负责祭祀大禹。
    时代变迁,就有了越国,长时间的受封,也成为了国。
    吴王夫差自然知道勾践是大禹后代,在打败越国之后,为了羞恶勾践,就困勾践在会稽山,甚至让他成为奴仆。
    好在勾践没有放弃,卧薪尝胆,终于是一雪前耻。
    勾践在打败吴国之后,自然要回来祭祀大禹,因为他护住了越国,护住了祖宗基业,无愧祖先。
    “像大禹这样的先贤,应当永远被祭祀!”李信感慨说道。
    “后世还祭祀大禹吗?”司马迁询问道。
    既然说道大禹应该被祭祀,司马迁自然是有这一问。
    “在我的年代,公祭大禹的活动,已经是国家级的祭祀盛典!”
    “好!”司马迁非常高兴。
    李信说了一下,不只是大禹的事情,那越王勾践的故事也是在后世一直流传着。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流芳后世。
    勾践遭难,却为国忍辱,若如他的激励,司马迁写书可能没有今日。
    可以说勾践的遭遇,也是对司马迁有了很大的榜样作用。
    “所以先生写下,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敬佩先生!”
    被人夸赞的感觉还是很好,不过他没有表现的傲慢,而是一笑而过。
    如果被人夸赞几句就飘了,那他如何能写出《史记》,如何能忍受各种挫折和屈辱。
    司马迁继续说着他游历的经历,在游历中写下了一篇篇的文章。
    游历中的见闻,对于他着书帮助很大。
    不然也不会由,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
    后面来到了杏坛,之所以游历杏坛,就是因为孔子在这里讲过学。
    随着讲述,旁边的灯光亮起,小剧场开始,年轻的司马迁和书童来到了杏坛。
    看到了孔子讲学的场景。
    “请教夫子,我听说黄帝治理百姓三百年,为何他一个人能治理百姓?”学生询问道。
    “他活着的时候,人民受其恩惠,一百年!他死了以后人民敬服他,一百年!之后人民运用他教导,一百年!所以说黄帝治理了百姓三百年!”
    “敬仰黄帝!”
    “敬仰黄帝!”
    一个个都是在那作揖,以此表达对黄帝的敬重。
    我们都是黄帝的后人,当追幕先贤。
    “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李信在一旁感慨道。
    也意味着旁边的小剧场结束,又来到了老年司马迁和李信这边。
    站在先贤出声的土地上,让司马迁明白了,他的父亲为什么要效仿先贤着书。
    他就是想要用书写青史的方式追幕先贤。
    可以说这些先贤的传世之作能够流传下来,都是因为他们的付出,真的是可敬。
    没有传承,没有书籍,谁会知道之前发生了什么。
    让人了解历史,自然是可敬可叹。
    李信这边感慨完了之后,灯光熄灭。
    又一舞台亮了起来,而这一次出现了李信的右手边。
    还是那青年司马迁和书童,这个时候他们背景已经改变,来到了泪罗江畔,追念屈原。
    泪罗江就是屈原的投江之处。
    屈原眷顾家国满怀忧愤,理想和志向化作千秋雄文万古篇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一边说着一边从两人身边走过。
    屈原人品高洁、理想崇高,留下《离骚》,万世传扬。
    听到司马迁说道这《离骚》,李信就想到了鲁先生。
    “后世有一位鲁树人先生,他评价您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此人是我知己!”司马迁感慨道。
    可以说鲁先生的评价真的是很高,司马迁自然是很激动,被人这样称赞,如何不动容,也证明鲁先生懂他,懂他的《史记》。
    如果看不懂的话,不会这样评价。
    对于这位鲁先生,但也只能是神交,也为自己的《史记》在后世受到喜欢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