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职业之观
作者:冷不丁的柿子   权臣为你而来最新章节     
    今年已经教书第三年的雷老师,此时对于自己选择的专业,开始后悔了。
    他甚至觉得,能够合理地选择中意的职业,已经成为了人生必不可少,也必须经历的一件大事了。
    之前才上高中的时候没有职业规划的概念,也不知道人生开始的第一份工作,将深刻地影响到今后生活中的为人处事,以及择业标准。
    估计,其他人也是一样的。对于自己现在选择的职业,都多多少少地感觉到了后悔。
    如果说,再让他选择一次,选什么样的工作的话。那可能就是,能够一直干到退休,上班即能享受晒太阳的退休生活。
    土木、人力、电子科技……这些,都是很有前途的职业,但是架不住,都是要靠年轻的身体来打拼的呀。
    总是要靠榨干自己的价值才能做到的事情,有谁能坚持得下去呢?
    就算能,一般情况下,也是些很能熬的狠人。
    这么多苦都能吃下来,那点工资如果不够养肝、养肺、养心,就真的是不值得。
    可是能怎么办呢?上班是肉体上班。
    不想上班是精神不想上班。
    如果不吃上班的苦,想要有一点活动自由的时候,会发现没有金钱带来的自由。
    所以人生,进是难,退是难。
    属于是进退两难。
    所以,现在担任高中教学的雷老师,就是时不时地给学生灌输一些职业选择的理念。
    甚至和他们说,如果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没有可以指导的亲戚的话,可以考虑来找他。
    因为他是可以提供一些择业的意见的。
    不是只有职业的东西很重要,有时候选择大于努力。
    一个好的选择,甚至影响了接下来的人生布局。
    你遇到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机遇,都取决于你的的职业选择以及累积起来的人脉了。
    或许以后还有可以遇到的机会,但是,能够像大学一样,汇聚很多个阶层,大家也能毫无芥蒂地在一起,可能没有那么容易了。
    雷老师后悔的,可能就是,上学的时候就是上学,没有其他多余的生活感受,所以不清楚一些专业人士的点评。
    直到真的上了大学之后,才想起来要去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
    然而,再羡慕别人的工作时,已经晚了。
    当时在学校时,就很好奇学校旁边的小吃店怎么就开了十几年了,还在。
    以及当时学习的半电池反应,铅蓄电池等等,那个老师傅也修了十几年了。
    包括现在他都回来任职了,仍然还在那儿。就足以说明这个职业的稳定。
    所以他当时为什么不好奇呢?
    为什么不能多去了解一下呢?
    哪怕只是什么都沾一点边都好呀。
    当然,他只是很幸运地没有选到生化、环财、旅游管理专业等天坑专业。
    不至于真的到了社会上就业难。
    当然……
    职业的观念除了是到了一定的层面,自己通过实践得出来的。
    其实也可以是在实习期间就能培养出来的。
    包括,第一次接触到一个非常棘手的案子。
    一起同行的顾名夕、喻盼、泽慧等人,就遇到了一个精神分裂症的事件。
    当时,导师是以一个课题的方式,让他们去调查背景,以顺利完成小组作业。
    然后,针对他们遇到的事件,也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事件是一个小孩子的精神人格分裂。
    是的,分裂成了两个人格。
    一个温柔、懂事、上进又讨人喜欢。
    一个愚笨、迟钝、有很多小毛病,而且经常惹事。
    家长之前不知道,她们觉得自己乖巧懂事的孩子怎么可能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他明明学业进步,深受大家赞赏。也是街坊邻居夸奖的别人家的小孩。
    可偏偏,怎么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了呢?
    他们第一反应也是,被谁带偏了?或者是有什么他们不知道的人无形之中影响到了自己的孩子?
    可是查探过后,却是发现没有任何人。
    最后,在他们父母的逼迫下,实在是受不了对他发脾气。
    特别是在他成绩有一点下降、行为不规范的时候训了他,发现他又变好了。
    这让他们很有成就感。
    可是,这样说一会儿就好一阵,不说又变坏的的情况,实在也是让他们头疼。
    所以就带着去看过医生。
    特别是心理医生,他们在思考是不是抑郁了,不然不会这么反常。
    而且,这样不稳定的性格,也是不利于小孩子的成长的,容易造成他不稳定的心境。
    可偏偏他们什么都想到了,却偏偏没有想到,这个十二岁的小孩子,产生了精神类的问题。
    他已经出现了精神累。
    甚至还不允许他们两个有姓名。不允许他们两个人格同时存在。
    还是在一个医生的建议下,让他去做一个精神科的检查,才终于知晓这样的情况。
    当时医生把所有的人都支了出去,唯独留下了孩子。
    可能对于这种精神类的分裂,孩子自己是能感知到的。
    所以,经验丰富的医生,让他自述病情的经过。
    小男孩说:“这种情况从上小学就开始了。”
    “其实那个愚笨、反应慢、经常有小毛病的人格,一直是自己的主人格。”
    “从生下来就是这样。”
    “可是,自从上了学,爸妈就陷入了攀比,陷入了他和其他孩子的比较。”
    “每一次,他只要没有完成学业,没有完成任务,就会换来他们的谩骂和指责。”
    “所以,他只能变得上进,只能变得聪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换来他们的爱,换来他们的关心。”
    “起初是不会抗拒的。因为他也希望是这样子。”
    “可是后面发现,他们只想要这样的小孩子,所以他就有了一个可以让他们放心的兄弟。”
    “平时上学的都是他,回家安抚爸妈的也都是他。”
    “他只是怜惜这个主人格拥有身体却不得自由,所以总是希望他能出来替岗,放松一下。”
    “可是就是这样,他爸妈根本不爱自己的小孩,他们只爱自己想象出来的小孩。”
    “所以,医生叔叔,我求你,不要告诉爸爸妈妈,不要告诉他们我存在过。”
    “就留下那个懂事、上进、又乖巧的人格吧。留下那个弟弟吧。”
    “只有这样,爸妈才会开心的。”
    ……
    后面男孩的父母知道了这个事情,她们也是力求保下那个上进的人格。
    至于那个总是惹事的人格,他们说,那不是他们的孩子,只是争夺他们孩子的另一个恶魔。
    他真实的样子不是这样的。
    剧情讨论到这里,只能说让人唏嘘。
    最后,也是“恶劣”的那个人格消失了。
    还能怎么办呢?他无论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父母的爱。
    要怎么去争夺另一个人的宠爱?
    这件是也深刻冲击了这三人的价值观,以及职业观。
    哪怕是职业再怎么艰难,已经被决定好的事情,即使是他们也无法更改。
    只能说,在任何时候都是自己最重要。
    要去完成自己喜欢的事才是当下发生的最真实的事情。
    这样,哪怕选错了职业,选错了方向,至少,之后自己会有一点参考。
    现在经历的,只是给以后的自己当风向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