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报国
作者:冷泡茶加冰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最新章节     
    “相抗八月,军民……殉国。”
    刘备悚然动容。
    殉国之语从光幕当中知晓的并不少,如那后世史当中张嶷从姜维北伐,率无当飞军与魏死战,杀身殉国。
    同样载于后世史当中的不止于此,夷陵殁身的傅肜马良,绵竹关下死身的孔明与翼德的子孙,这些皆被刘备记在心里。
    甚至他也还记得那后世所说的南宋亡时军民十万投海殉国之语。
    但那些此刻皆难与此时听闻的沉甸甸的八个字相比较。
    外有贼獠环伺磨牙,内有天使宣旨割地。
    满城军民决意抗旨,城灭身亡死国矣矣。
    后辈说不甚详尽,但足够刘备等人一窥这北宋武功之脉络。
    天子昏邈,文臣倾轧。
    欲以血战而救国者难遂其志,欲卖国苟合偷生者沆瀣一气。
    而如今看来,百姓何辜?
    承国土分离之苦,受苛捐杂税之难,终日无安,苟无所得,最终这大宋的皇帝倒是轻松的大笔一挥将其推入豺狼之口。
    刘备只觉得何其讽刺也,难怪这宋起义者络绎不绝也,若他刘备生于那时,说不得也要寻志同道合者登高一呼!
    而另一边张飞已经异常不耐起身怒骂:
    “这钦宗果真是个没卵的货!”
    “他昏庸快活了,却生生让妻女可怜遭罪。”
    “俺恨不得执其人到太原搠上一刀!”
    张飞越说越怒,最终竟忍不住竖直一拳将面前矮几砸得粉碎,随后对着刘备拱了拱手,径直出了厅门去了,但留下的骂骂咧咧的话语依然还落在这厅内让众人俱清清楚楚的听到:
    “这等猪狗之辈,真是污脏了俺老张的眼耳。”
    厅内本来气氛还略有凝重,但经过张飞这么一搅和反倒是缓解不少,孔明叹了口气:
    “翼德为人率直心里藏不住话,主公勿要介怀。”
    还不待刘备说什么,庞统便已道:
    “三将军此言还是肺腑所出,吾亦有感。”
    其他人也一起点头,直觉得张飞骂出了自己心中所想,也算是隐隐出了一口气。
    正因为他们同在乱世,故而眼睁睁看着这北宋君臣的一步步行差踏,也更加的感同身受。
    尤其是眼见这李纲种师中之流欲以铁肩担江山,但最终死的死贬的贬,这种心情也就变得更差。
    “盛世各有所好,乱世何其相似?”
    鲁肃摇摇头,挥笔学着孔明在眼前本子上记下心中所想,同时忽地觉得自己此前那对名誉之坚持也分外可笑了起来。
    “太史公言,人死或重于山岳或轻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鲁肃苦笑一声平复了心情,对着刘备郑重拱拱手道:
    “肃愿任凭玄德公调遣,唯愿……“
    踌躇了一下,鲁肃深吸一口气道:
    “唯愿华夏汉儿沐大同之风而不知离乱,唯愿……军民无所殉难。”
    刘备肃然而待,同样执礼与鲁肃相对而拜:
    “子敬所托,吾必不负。”
    “今日所说,乃吾等志相同道相合之明鉴也,于天下亦必不负也!”
    厅里众人或肃然或大笑或迫不及待或意料之中,一同拱手:“必不负也!”
    他们皆非什么公卿将相也非一等的名门望姓,对此时的刘备等人来说,所求者其实相当简单:
    前半生见生民颠沛离乱,近几年见华夏命途多舛。
    实际上至如今众人心中所求的大同之世也并非完全相同,但想要避免惨剧的想法却又是完全相似的。
    ……
    “耻莫大焉。”
    榻上的李世民已经失却了此前的兴奋心情。
    甘露殿也静悄悄地,殿内回荡着的唯有李世民对四字的悠长慨叹。
    至于那光幕当中出现的一句句宋时典籍之原文,所有人都看的清楚,也因此更加沉默。
    少顷,一句句或像是诏令或像是想法的话语,在甘露殿内响起:
    “吐谷浑既除,则关中安矣,突厥远于西域,吐蕃尚且蒙昧,西域三十六国向来离心离德,皆不足为患也,故而河北当为天下首重…“
    “百年之务,需借气候之利耕作河北之田,设官学掌教化,置镇除匪慑望姓,不从者当迁关中…”
    “朕需漠南无王庭漠北无杂胡,不求突厥一朝为汉儿,务令突厥散居开移风易俗之始…”
    命令很是细碎,但贞观文武皆用心听着。
    【北宋灭亡之前,身为平定军不知名小队长的岳飞正经参加的只有第二次太原之役,也就是李纲背锅钦宗遥控的那一场惨败。
    根据史册记载,岳飞在此战的表现也依然可圈可点,他主动揽下了深入敌后打探消息的任务,并且完成的相当不错,甚至在过程当中第一次在正史上留下来堪称猛将的英姿。
    由岳飞率领的百余人哨骑在榆次附近撞上了千余人的金兵,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情况下,岳飞cos了一把偶像关羽的操作:
    “单骑突虏阵,出入数四,杀其骑将数人”
    任务完成的很好,但作为一个斥候队长能做的事情也就仅止于此了,除此之外无论是钦宗的脑子还是李纲的军事能力,都不是岳飞所能干涉的。
    第二次太原战役失败后就如咱们前面所说,金军开始大举南下,岳飞所在的仅有三千人的平定军战斗意志很坚决,但在真定府飞快陷落的情况下独木难支。
    三千人硬抗了金军数万人半个月的猛攻之后最终无奈陷落,岳飞与几个袍泽在乱军中只能突围而走返回了家乡。
    岳母刺字的故事在如今属于耳熟能详,岳飞背上被岳母亲刺的精忠报国四字也是故事里说得清楚的。
    不过这个故事不见于史册,而在正史中岳飞为阶下囚被审时,背上露出的四字乃是“尽忠报国”。
    岳母刺字虽可能为讹传的故事,但岳母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毋庸置疑。
    当时岳飞的家乡已然陷落,在金兵环伺朝不保夕的情况下,岳母先是呵斥了岳飞要带家人入山求安的想法,随即斩断了儿子的儿女情长:
    “命飞以从戎报国”
    北宋国灭短暂打碎了开宋以来持续百年的“以文驭武”的枷锁。
    岳母以大义和决绝斩断了儿子的最后一丝犹豫。
    二十三岁独身上路的岳飞开始了第三次投军。
    抗金名将的传奇,也就此拉开大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