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科场森严
作者:林羽乐   红楼:庶子称雄最新章节     
    第544章科场森严
    贾琮刚到贡院门口,便见无数士子已候在大门外,等着唱名呼号而进。
    忽听一声哭嚎传来,一士子跪在地上,披头散发,连连磕头,哀哀求告,门口验身官员却不理他,只叫兵丁将其拖走。
    贾琮微微皱眉,摆手示意温振带人先押送考题入场,自己拨马过去。
    众校尉忙去开道,让贾琮走近大门。
    门口众人见贾琮来了,忙行礼参见。
    “出了何事?”贾琮道。
    “回侯爷,这考生失了考牌、浮票还想入场,下官命人将其逐走。”那官员回答。
    贾琮一愣,翻身下马,道:“什么是考牌、浮票。”
    那官员解释道:“便是参考凭证。
    考牌是地方衙门出具,写有考生的姓名、年龄、户籍、容貌特征、先人姓名并考生本人花押手印。
    浮票是礼部出具,除上述信息外,还注明考生的考棚字号等。按制,须得两者齐备才能入场。”
    说着命一考生过来,将考牌、浮票给贾琮过目。
    贾琮点点头,原来是身份证和准考证,因看着地上那考生,道:“为何失落凭证?”
    那考生见贾琮似乎还能说话,忙磕头道:“回侯爷,学生有凭证,只是家中贫寒,住不起客栈,只得借住庙中。
    哪知昨夜下雨,屋顶漏水,将凭证濡湿了,请大人过目。”说完高高举起两张纸。
    贾琮接过来一看,两张纸虽烘干了,但许多字迹并印鉴都难以辨认,只能看清楚他的名字,符承志,昌州府举人。
    又看了他的考篮一眼,这时代的考篮都是竹编的,有许多孔洞,以防止作弊,确实不能防水。
    按规定来说,他是绝无资格参考的,这官员的做法并无问题。
    贾琮微一沉吟,道:“符承志,你损毁了凭证,科场的规矩你比我清楚,应该知道后果。”
    “求侯爷开恩,学生家贫,全赖乡人凑了盘缠才得以赴京应试,若是连考场都没进去,学生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唯有一死而已。
    求侯爷怜我等寒门士子不易,通融一二,学生万死难报。”符承志泣道,咚咚磕头,顷刻间便头破血流。
    “诶,这是作甚,扶起来。”贾琮忙止住他,也实可怜他,因对那考场官员道:“可有补救之法。”
    那官员见贾琮有高抬贵手的意思,忙道:“回侯爷,礼部有诸位考生存档,可取来比对。”
    “好,朝廷开科取士本是为给天下读书人一条路走,本侯监察今科会考又岂忍心拒你于门外。
    来人,持我牙牌,速去礼部,调取此人档案送来。”贾琮道。
    “是!”两个校尉接过符承志破损的凭证,飞马而去。
    “谢侯爷再生之恩。”符承志狂喜,忙要磕头。
    “不必。”贾琮摆摆手进去。
    众考生暗道这小子运气好,遇到桓侯通情达理、怜贫惜弱,若是往常谁替去礼部忙活,直接赶走了事,谁叫你自己不小心。
    贾琮进了大门、仪门、龙门,前方一条笔直大路,两旁是成千上万间整整齐齐的考棚,按千字文顺序排列。
    大路正中耸立着一座四四方方的三层小楼,上悬有横额“明远楼”三个金字。
    “明远楼”,取自《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而归厚矣”。
    底层四面为墙,各开有圆拱门,四檐柱从底层直通至楼顶,梁柱交织,四面皆窗。
    站在楼上可以一览贡院,可供主考官等人号令和指挥全考场。
    楼下东西砖墙拱门上,分别悬了“明经取士”“为国求贤”牌匾。
    南面悬着一副对联:
    “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
    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
    贾琮顺着大路,直往里进,在最后面的公堂上见到江风、关浦、冯远、林如海等人。
    “江相,诸位大人来得好早。”贾琮笑着拱手打了个招呼。
    “有劳桓侯操心今科会考。”众人笑着还礼。
    “不值什么,都是为朝廷效力,何分彼此。”贾琮笑着与众人寒暄了两句,又和林如海打了招呼。
    过了半晌,有官员来报说士子已入场搜检完毕。
    江风道:“桓侯,咱们去取试题罢。”
    “江相,各位大人,请。”贾琮起身领着众人去存放试题的屋子,验过箱子上的封条后,将钥匙递给校尉打开。
    江风等查验无误后,命考场吏员过来将箱子抬走。
    接着考生依次领取考题,巳正开考。
    众考官并贾琮巡了一遍考场,又回到公堂上闲聊。
    这两日正是考官们最清闲的时候,嗣后便要开始繁重的阅卷了。
    江风拆开给主考等人审阅的考题,捻须看了一眼,笑道:“陛下圣心独运,今科这题出得极妙。”说着把考题给众人传阅。
    众人都笑着点头附和,哪科都这么说。
    看完题,众人都是两榜进士出身,均在思考如何破题、如何入手,一时无人说话。
    试题传到贾琮手里,他见众人都在沉思,十分没趣,便把题目慢慢看了一遍,也只明白个大概。
    江风捻须笑道:“久闻桓侯天下第一才子之名,不知制艺之技如何,对今科试题可有高论?”
    冯远笑道:“桓侯定要让我等一开眼界。”
    贾琮心头一紧,虚名累人,笑道:“琮从未拜师学过时文,哪里敢在诸位方家面前献丑。
    我岳丈乃探花郎,定有高见,诸位问他老人家便是。”
    林如海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勇,今科乃江相主考,如海怎敢喧宾夺主,还请诸位大人赐教。”
    按规矩,主考官在考题下发后都要亲自做题,作为标准答案或者范文,给阅卷官参考。
    江风道:“如此老夫便作第一题,另两题三位自选。”
    关浦笑道:“浦久不动笔,也不知当年学的东西还给夫子没有,便领第二题罢。”
    冯远偷懒,摆手笑道:“我可不成,整日和银子数目打交道,时文制艺的功夫早已荒废多时,妙文兄,还请你露一手罢。”
    孟华采笑着点头,欣然领命。
    江风道:“诸位,第一题‘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如何破题为妙?”
    一官员道:“下官以为,可破以‘贤者崇实学,于敦伦者有深许焉’”
    “好!”众人皆点头称赞。
    又一人道:“下官以为,可破以‘正言学之所谓,惟尽伦足以该学也’”
    “另辟蹊径,甚善。”众人抚掌笑道。
    贾琮一脸懵逼,侧头问旁边林如海道:“岳父,他们说的什么?”
    林如海笑着解释道:“这题出自论语,第七章。
    这句话是圣人的学生子夏说的,意思是若一个人忠孝信义都做到了,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贾琮笑道:“这不是说我么?我就没学过,按子夏的说法,我已经算学过了。”
    众人笑而不语,你高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