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平稳发展之总部之行1
作者:待客君   亮剑:我给云龙当领导最新章节     
    民国30年,9月3日。
    夜。
    凉风习习的夜色下,蜿蜒的平辽公路上仍然有些热闹。
    大量脚夫们赶着马车、牛车等,借着月光以及马灯的微弱光线,三三两两的在路上走着,不时传来驾驭牛马的吆喝和唠嗑声。
    繁忙的平辽公路,已经成为太行山根据地的日常。白天的平辽公路,人流密集,车流交织,川流不息,热闹非凡,但也已经拥堵起来,哪怕着急送货,脚夫们的赶路速度也快不起来。
    于是,脚夫们现在越来越习惯夜间赶路,这时候人少车稀,不仅速度更快,而且天气还凉快。
    现在可不是从前了,脚夫们已经不再担心之前无处不在的土匪路霸,不再担心会有军阀兵痞无故扣留车马,只是会担心如何按时送到货,如何多赚一些银钱囤积粮食……
    没错,囤积粮食。
    虽然目前的太行山根据地并不缺粮,但山外的缺粮风波已经传到山内。
    于是,已经积累了无数生存智慧的山间百姓们,也开始有意识的屯粮,让整个根据地的粮价微微上涨了一些。
    但还没等一些地主老财趁机拉升粮价,正太军分区下面的抗日政府就在请示军分区后,直接通过官办购销社按人头平价销售了大量粮食,直接打消了大家的疑虑,并未引起什么大的恐慌。
    车夫们还在闲聊着家里的婆娘孩子,聊着哪家货站价格更公道,赚的更多些,突然间后面就刺来了很多的光线。
    一支不小的车队,正在开着明晃晃的车灯,以较快的速度从后方驶来。
    车夫们很自觉的将马车、牛车靠边赶了赶,然后小声的讨论着这些车队的来历。
    其实不用猜也知道,必然是正太军分区或者八路军总部的车队。目前的山区内,也仅有他们拥有着这么大规模的车队。
    ………………
    车队的规模其实不大,不过20辆军用卡车和5辆军用吉普车罢了。10辆苏联吉斯-5(zis-5)卡车、10辆美制gmc cckw353型军用卡车以及5辆威利斯吉普车一字排开,以稳定的速度向前开着,但也拉出了长长的一队。
    车队后方,还有一些骑兵战士,跟着卡车队伍一路前行,护卫着车队的安全。
    威利斯吉普车
    车队之中,正数第三辆的威利斯吉普车里,独立支队、正太军分区司令张云正坐在副驾驶上,闭目养神,同时考虑着未来的汽车厂生产选型。
    美制gmc cckw353型军用卡车
    之前,为了避免自己的金手指过于暴露,张云虽然给自家的105毫米榴弹炮部队配置上了卡车,但以缴获以及套现的日式卡车为主,如九四式卡车等等。虽然鬼子卡车载重较低,质量一般,但也算堪用。
    苏联吉斯-5(zis-5)卡车
    整个根据地内,之前几乎没有美制及苏制军用车辆的身影,倒是有七八辆从鬼子那里缴获的军官专用高级美国轿车,被独立支队通过火车运进了根据地并送给了总部。
    不过,总部的老总们用不上这些高级轿车,也担心带来不好的影响,直接将这些高级轿车移交给了总部驾校,作为新手驾驶员练车专用,也算有些明珠暗投了。
    相比之下,总部老总和参谋们反而会经常蹭着炮兵部队的卡车,前去周边视察部队等,主打一个融入部队,融入群众。
    ………………
    此次张云这么高调的带着美制和苏制卡车、吉普车前往总部,自然不是去显摆,而是让老总们直观的感受一下目前主流的军用车辆,方便后续跟苏联的谈判。
    在张云的想法里,近期要引进苏联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人才,尽快组织开展苏联吉斯-5(zis-5)卡车的生产工作,借助苏联的技术人才,发展自己的卡车制造行业。
    不过苏联吉斯-5(zis-5)卡车是苏联1933年左右定型的车辆,技术水平虽然还在鬼子目前的卡车制造之上,但也仅仅是美国20年代的水平,已经有些落伍了。
    后续,还是要组织大量人才进行技术攻关,尽可能在吃透吉斯-5(zis-5)的技术基础上,试着吸收借鉴美制gmc cckw353型军用卡车的生产技术,以推动生产“大十轮”,实现卡车产业的升级。
    这并非不可能。
    实际上,苏联吉斯-5(zis-5)卡车就是苏联建国后引进的美国卡特卡车的技术研发出来的,具有极为纯正的美国技术路线。虽然卡特卡车跟通用不是一家公司,但很多技术都是相通的。从吉斯-5(zis-5)跳转到美制gmc cckw353型军用卡车的技术层次上虽然困难,但路线至少是清晰的。
    这里必须提一句,跟苏联政府谈判,是可以引进吉斯-5的全套生产工人,也直接拿到吉斯-5的全套生产技术,但是想要跟美国政府谈判获得技术则不然。
    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政府并不能决定企业的决策,也不能决定其通用等企业是否提供技术。
    (直到1949年,鉴于苏联的不断扩张和发展,美国才拉着17个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其宗旨是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技术。列入禁运清单的有军事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和稀有物资等三大类上万种产品。)
    昔日,苏联借助全球经济危机的东风,以黄金、美元等硬通货,从美国濒临困境的很多大型企业手中,获得了大量的设备和技术,从而短短10年内实现了大范围的工业化和产业升级。
    这不是美国政府有意纵容或者扶持,而是美国的重商主义使然,是美国企业为了生存发展的自发行为。
    但这样的机会,很难再有。
    这几年,借助鬼子侵华战争中给鬼子提供军用物资,以及为法国、英国提供武器装备等,美国收获了价值数百亿美元的黄金外汇,整个国家经济活动十分火热。在这样的热潮下,大部分生产企业已经走出了困境,不可能再像经济危机时那样向外输出资本和技术了,而是更倾向于输出成熟商品。
    目前的中国,国民政府大都是买办出身,没有太多心思发展自己的工业,自然不在乎这些。
    但要想发展自身的工业,抗战之前尚有德国可以选择,但如今真的是只有从苏联获取这一条路。
    幸好,目前的苏联同样遇到了困难,而且他们对技术、专利等保护意识很是淡漠。
    只要条件给到位,他们不会拒绝输出技术和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