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王霸之道 仁义之路
作者:龙行风   三国:谋圣之后,我帮刘备拿天下最新章节     
    这话一出,厅中众人皆是一静。
    “为何?”曹操闻言,满心不甘与失望,但依旧压着性子,不解的问。
    戏志才不急不慌,缓缓解释道:
    “如今刘备在南,我军在北,对雒阳均有威胁,董卓享乐多年,必不会硬拼。若是封赏拉拢无用,便极有可能西遁。”
    “而天子乃是极好的挡箭牌,董卓就算要走,也会带上天子。如此一来,主公投鼠忌器,自然不可能成功!”
    瞬间,曹操仿佛被泼了一盆冷水一样,心中的希望之火瞬间被浇灭。
    可他也知道戏志才说的有道理,因此只好长长叹息一声。
    而知道董卓会跑以后,曹操也很快就整理好情绪,虚心请教戏志才:
    “那接下来,我便立足河内,窥视雒阳,伺机占领?”
    等董卓一走,雒阳不就成了无主之物?
    到时候,其余诸侯还不是该回冀州的回冀州,该当太守的继续当太守?
    纵观十九路诸侯,也只有他曹操是骁骑校尉,理所当然应该留在雒阳!
    见曹操这么快就恢复了斗志,戏志才也很是满意。
    但下一刻,他缓缓摇了摇头:
    “对,也不对。”
    看着众人一脸似懂非懂的表情,戏志才也不卖关子。
    只见他晃晃酒壶,不舍的将酒葫芦放在桌案上,正色道:
    “主公真正要占据的乃是包括雒阳在内的河南尹,且并非是单单为了救援天子!”
    如今汉室衰微至此,单单救出天子有什么用?
    一个九岁小儿,难道还真能令天下豪杰纷纷臣服不成?
    况且,河内算什么起兵之地?
    北有刘备,东有韩馥,南有主公,河内以后根本就是个三战之地,不过是个战场罢了!
    戏志才收回思绪,戏志才伸了伸懒腰,继续道:
    “河南尹西联长安,东接陈留,北依黄河,南临颍川。
    主公届时往西,可窥探长安,静待时机,夺取天子;
    往东可与至交好友,陈留太守张邈守望相助;
    北可倚仗天险,若河内郡有任何异动,随时可出兵参战。
    而南边,才是主公真正与诸侯相争的底气所在!”
    曹操闻言,脸上逐渐绽开笑容,他已经明白了戏志才的用意了。
    果不其然,只听戏志才继续开口:
    “孙坚先后斩杀了荆州牧与南阳太守,荆州如今乃是无主之地,主公届时尽可挥兵南下,占颍川而望南阳,往江夏而控庐江。
    届时,以荆襄九郡为后盾,天下何处不可取?”
    说真的。
    戏志才为曹操选中的地方,实在是很贴合曹操如今的情况了。
    毕竟,现在汉朝十三州中,无主之地少之又少。
    而曹操的地盘,既不能像凉州那样又偏又乱,也不能像河内一样像个战场。
    戏志才想来想去,还真是只有如今的兵强马壮的荆州最合适。
    再加上颍川多才俊,雒阳位置绝佳。
    曹操若是能稳稳握住荆州、雒阳与颍川,天下有任何变动,曹操都可以随时洞察,并以最快的速度参与时局。
    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戏志才既然能猜到董卓西遁,自然看得出天下将乱。
    届时诸侯攻伐,曹操若连立身之地都没有,何谈大业?!
    戏志才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聪明如曹操自然找到了自己接下来的方向。
    因此,戏志才话一落,曹操便激动的一拍几案,眼中尽是雄心壮志:
    “我有军师,可抵千军万马!”
    就在曹操忙着收拢俘虏,训练士卒的时候,远在颍川的刘备,真的遇到了大麻烦。
    即便是熟知历史发展脉络的张与,也万万想不到,三国最毒的毒士贾诩,竟然会搅进了刘备的离间计中,还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以致于离间计失败不说,还差点将主公刘备赔了进去。
    ……
    五月六日。
    距离刘备劫聘礼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天。
    阳城之内,一片愁云惨淡。
    无他。
    只因刘备的斥候去晚了一步,被郭汜手下小卒抢先一步,在董卓面前先一步揭露了劫聘礼之事。
    董卓知道此事后,雷霆之怒自是不必说。
    即便是后面接到了刘备的‘离间’书信,也根本没有中计,而是直接扔到了一边。
    加之李儒也是个毒士,此时与贾诩的想法不谋而合。
    知道刘备服从天子之令,李儒还特地让董卓以天子之名,令刘备入轮式,共商讨伐孙坚的大计。
    天子诏书一下,刘备就陷入了两难之地。
    去?鸿门宴一场,搞不好就死在那里。
    不去?天子之诏,又该如何?
    此时,刘备高坐上首,脸上愁云密布。
    下首的关羽等人更是一脸阴霾,同时又担忧的看着刘备,生怕刘备一个冲动,就去赴了鸿门宴!
    可偏偏,张与此时又不知所踪,刘备想找张与商量都没招。
    而任由他想破脑袋,他都没想出为何此事会功败垂成。
    毕竟。
    若是没有贾诩献计,离间计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起效。
    要知道,位高权重之人向来多疑而又惜命。
    而这两点,在董卓这种人人得而诛之的逆臣身上,更是显露无疑。
    不提董卓因怀疑袁隗谋反,而先一步灭袁氏满门之事。
    单说吕布手握方天画戟为董卓守门,便可知其惜命的程度。
    那这样一个惜命又多疑的人,对手握重兵的郭汜,又能有几分信任?
    且李傕、华雄身死,西凉兵中郭汜一家独大。
    偏偏郭汜如今还是雒阳南,阻挡敌军的唯一力量,董卓又怎么可能会不忌惮,不担忧,不防备?
    况且,聘礼丢在郭汜手上,再怎么说,郭汜都有失职。
    即便董卓相信郭汜没有背叛,也会趁着由头,发落郭汜一顿,削弱郭汜手中的力量,保持派系势力的平衡。
    而莫名背了黑锅的郭汜,也会对董卓心生不满。
    加之手中权力被分走,郭汜难免会觉得董卓不信任自己,甚至有意打压自己。
    怀疑与防备的种子一旦种下,往日所有的摩擦便会被一一翻出来,来日的每一步都会充斥着怀疑。
    这些东西,都会成为种子的养分。
    到时候,郭汜若在外领兵,难免会觉得董卓不重用自己,所以自己无法入雒阳享乐;
    而郭汜若是回了雒阳,又可能会认为董卓防备自己,所以不让自己带兵。
    日积月累,待时机成熟,说不定郭汜会像吕布一样,为了利益,而杀了董卓。
    毕竟,历史上的郭汜,不就是因为利益与李傕反目了吗?
    可如今,一切都白费了。
    刘备阴差阳错放走了贾诩,而李儒又利用天子之名逼迫,这些似乎截断了刘备的所有退路。
    毕竟。
    于刘备自己。
    他不会,也不愿违抗天子之令。
    说愚忠也好,说固执也罢。
    事实就是,刘备一生为汉,效忠大汉天下,效忠大汉天子,但有所能,无不拼尽全力。
    就算明知是个圈套,他也会如飞蛾扑火一样,舍生忘死!
    而于天下人来说,刘备则是不能违抗天子之令。
    即便他真的心怀百姓,体恤下情。
    即便他真的忠心汉室,不愿与董贼为伍。
    即便明眼人都知道,这诏书定然是董卓胁迫天子得来的,刘备也不能违抗。
    否则,他在百姓眼里,便是不忠;在朝臣眼中,便是虚伪。
    这就是走仁义之路的难处。
    因为所有由心而发的行为,都可能会被有心人以阴谋论来解读。
    刘备沉默半晌 终究还是下了决定:
    “我决定了,去轮式!”
    已经拖延了三天的刘备缓缓起身,目光坚定,沉声开口:
    “此行我一人前去即可,在我回来前,阳城及大瑰山所有事宜,皆交由云长处理。
    若子和回来,子和所言,便是我的决定,你们,不得违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