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中平旅社和没牙伯花生汤
作者:红豆七分糖   签到全球:我成了旅游大亨最新章节     
    上下杭街区,中平路。
    刚迈入这条街,映入眼帘的两排建筑粗看过去没什么不一样,但细细一看,会发现几栋老洋房夹杂其中,格外显眼。
    “在民国时期,中平路是福州极负盛名的‘十里洋场’,所以跟三坊七巷不同的是,这里大多为民国特色的建筑,尤其以中平旅社和南方日报社为代表。”
    随着唐导的介绍,一行人来到中平路63号:中平旅社。
    这个老建筑瞬间让陈灏惊艳住了。
    斑驳的老招牌,红砖拱券的西式立面、绿色的琉璃花瓶状栏杆、拱形和百叶形门窗,甚至连一旁的路灯和邮筒都是民国风格。
    有股回到民国的感觉。
    “中平旅社的前身是1914年创办的【嘉宾洋菜馆】,宾客主要是各国领事馆、洋行人员、新派学生等,也是福州最早的西餐厅。1975年由国营单位接手改为旅社网点,因位于中平路故名【中平旅社】。”唐导指着建筑,郎朗介绍道。
    在陈灏拿起相机拍照的同时,一旁的姜雨晴好奇问道:“只是,怎么只有这个招牌是斑驳的,其他都很崭新?”
    “2013年上下杭保护修复项目启动,在修建之前挺破旧的,修复后基本上除了这个招牌,其余都是新的。”唐导心情也有点复杂,说是修复,其实是焕然一新。
    “你们看对面的南方日报社旧址,这个修复的更彻底。”
    陈灏转身望去,在中平旅社对面的南方日报社建筑风格也是中西结合,论起颜值比中平旅社还更高一点,同样也更出片。
    但,他缺乏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历史建筑不修复是不可能的,大多都很破败,不适合直接给游客看,但修复很难把控一个“度”。
    适度的修复,能保留其建筑本身的特色和历史厚重感,伤害也小。
    过度的修复,说是一个全新的建筑其实也不为过,它的灵魂已经被破坏了,光有皮没有骨。
    这一点,是我们国家许多景区需要注意的地方。
    很可惜的是,外行指导内行在各个地方上演。
    快走到中平路尽头的时候,还有一个很值得打卡的老建筑:黄培松故居。
    黄培松是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他的故居坐北朝南,前后三进,面阔五间,占地约2100平方米,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现在作为福州市美术馆,可以进去参观。
    中平路的尽头右拐就是隆平路。
    隆平路的老洋房也不少,但有特色的建筑能叫得出来寥寥无几。
    倒是有一个“福州第八塑料厂”还不错。
    陈灏拿着相机排了不少片子,相机扫到隆平路门牌号时,他心生一个疑惑。
    “唐导,这个隆平路的来源不会是跟袁老有关吧?”
    唐导似乎被陈灏这个提问给愣道了,她摇摇头道:“这倒不是,隆平路的隆平二字是个合称,取万隆弄的【隆】和中平路的【平】二字组成的。”
    “这样子啊。”陈灏摸了摸鼻子,他原本还以为是跟袁老有关系。
    不过也难怪他会多想,毕竟这个路的名字太容易让人联想起袁老了。
    从隆平路到上杭路,再到下杭路,最让陈灏、顾南溪惊艳的是深巷里。
    相比修建的端庄大气的道路,漫步走在小巷子里,偶尔能撞见一些老洋房,就像是一些突然出现的小惊喜。
    下午的阳光透过树缝洒下细碎的光影,时光仿佛倒退,风也温柔了,景也慢了下来。
    不知为何,陈灏想起了小时候的时光。
    那时候的成都的市区鲜少有高楼大厦,老街的两旁伫立着各种小商铺,有挂着“国营”招牌的食品店,售卖着各式成都传统糕点;
    也有修车换锁或手工缝制衣物的小店,更多的是小杂货铺,小铺的玻璃柜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门口挂着一串串棒棒糖、一包包薯片虾条,油盐酱醋等日用品也有售卖。
    还有孩童喜欢的透明玻璃弹珠和游戏卡牌等玩具。
    还有小店门口总能见到支起的桌子,附近的居民聚在一块儿打打牌、拉拉家常。
    摇一把蒲扇,话一段往事。
    然而,
    这些都在现代化中一一消失。
    楼越建越高,路越修越宽,人与人之间的却越来越远了。
    就像小时候的自己,总掰着手指,算着什么时候能成为一个大人。
    可成为大人后,有些东西永远消失,不再回来。
    城市的发展大抵如此。
    钢铁城市与人间烟火,如同硬币的正反面,难以同时出现。
    ……
    上下杭逛了两三个小时,除了逛,也品尝了一些小吃,至于味道嘛……emmm,只能说踩雷不少,个别还行。
    果然在景区里想要不踩雷还是难的。
    今天的行程结束,正当唐导准备告别离开时,她想到什么,一拍脑门,热情道:“这附近不远处有个【没牙伯花生汤店】,我们福州本地人从小吃到大的,那里的芋泥和花生汤非常值得体验一番!”
    “尊嘟假嘟?”陈灏怀疑道。
    “尊嘟尊嘟!”唐导连连点头,强调道:“你们也别点其他的,就点花生汤和芋泥就行,这两样是招牌,绝对不会踩雷!”
    “那行。”
    有了唐导的保证,陈灏三人带着期望来到老药洲街182号。
    门店装潢很普通,上面写着“没牙伯花生汤点”,倒是点名左下角的【始创一九三七年】比较亮眼。
    “哇,那岂不是开了八十多年的老店了?”姜雨晴惊呼了一声。
    走入店里,里面有两竖排桌椅,翻台率很高,基本上在他们刚走进来的同时,一桌人刚站起来。
    菜单就更简单了,只有花生汤,芋泥,藕糕,糯米饭,茶叶蛋和花生糕这六样,价格在福州这种地方很亲民了。
    花生汤4元一份,芋泥5元一份。
    陈灏直接把花生汤和芋泥各要了三份。
    几乎是刚坐下屁股还没捂热,一个阿婆用大学食堂那种塑料餐盘端了上来,上面有三份芋泥,随后花生汤也上了桌。(图)
    芋泥和花生汤都是热的,不到烫的程度。
    陈灏用勺子直接吃了口芋泥,入口的瞬间口腔里都弥漫着一股芋香味。
    与奶茶里的芋泥简直是天壤之别,一点都不黏糊,细腻润滑,而且甜而不腻。
    “有点甜,但很巴适!”陈灏称赞道。
    再尝另一道小吃,花生汤里的花生煮的软软糯糯的,基本上入口即化,汤也浓稠好喝。
    这两个果真没踩雷。
    顾南溪也是第一次吃这家店,她喝了口花生汤,笑着说:“难怪叫没牙伯花生汤店,这个花生汤即便是没有牙齿都能吃。”
    店里用的碗都不大,却也刚刚好,份量多了再好吃也容易招腻。
    今天的行程在没牙伯花生汤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那我们也该回青旅了吧?!”走出门店,想到待会的体验,顾南溪的声音中都充满着兴奋。
    “嗯,现在天都黑了,差不多了。”
    陈灏点点头,今天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住青旅的体验。
    体验会如何呢?
    ps:【没牙伯花生汤店】和【叶家花生汤】这两家都推荐,就点花生汤和芋泥这两位就行,基本不会踩雷!
    今晚还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