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盐枭
作者:飞天缆车   大明世祖最新章节     
    大明世祖正文卷第九十二章盐枭说实话,开国不过二十年,夏完淳是很难相信官场已经蚁膻鼠腐,无可救药。
    毕竟在绍武初年,皇帝一边提高俸禄,一边挥舞起大棒,不断派遣巡按去各省,不知多少贪官被拿下。
    但他又一想,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除了怀揣济世安民的理想外,最大的抱负莫过于光宗耀祖了。
    而利用手中过期就废的权力谋取钱财,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举措。
    即使皇帝将收税权全部揽在商税司,但地方官员依旧有不少寻钱的地方。
    原本是清水豆腐,换成了烧鸡肥肉,官员们过惯了口,怎么可能改过来?
    但沧州的事,就是明证。
    铁板一块的官场,抵制钦差大臣,如果说其中没有什么大料,根本就不可能。
    显然,沧州必然是有大案的。
    “你姐夫为官如何?”
    “略显迂腐,但却情义不减。”
    潘卓一口说道,脸上竟然浮现了一丝敬意。
    其举例道。
    高德是理学出身的正统读书人,二十余年寒窗苦读,三十岁高中同进士,旋即历任为官。
    他虽然专学朱子,但绝对不是空谈心性的腐儒。
    当年在山东聊城通判任上的时候,就从来不摆父母官的权威。
    老百姓打官司,他不允许如狼似虎的皂隶去抓人。
    如果是宗族相争,找他们的族长;乡里相争,则找当地的长者,或者叫原被两告自己相约而至,细诉曲直。
    他的听讼,全遵儒家道德感化为宗旨,苦口婆心的劝解。
    常常有父子反目,兄弟相仇,打上了官司的,经他苦口婆心,反复开导,往往数日之久,都会被劝得相拥而泣,和好如初。
    他这完全符合儒家德法兼得的思想,故而受到器重,转为知县,成了坐堂官。
    而做知县的两件大事:刑名、钱粮。
    追钱粮称为“比”;比期一到,不完就要打屁股。
    所以,他遍翻古书遵循自认为的旧例,定了一种“挂比法”:
    挂是挂名,到比期把欠粮的名字公告出来,等百姓自己来完,以一年为限。
    比如说欠一石粮,可以按月分期来还。
    同时找了欠粮的人来,这样劝告:“钱粮是朝廷的国课,不是进我县官的腰包。你们如果重视公事,完请钱粮,身心俱泰;我亦就可以安逸了。”
    这个分期完粮的办法,缓解了不少家庭拮据人的难题,更是对百姓的一种救急。
    短短一年,聊城欠粮人数大减,活民无双。
    但却惹得官吏的不满。
    因为粮税分期,这些胥吏们也就不能上下其手,谋取暴利,放高利贷的人同样不满。
    当然了,这是县库留存的钱,本来就是公使钱,知县想怎么用谁没话讲。
    在绍武十六年年初的时候,出了一件事,有个姓夏的百姓,欠下两年钱粮,自己答应分期完纳,但一而再,再而三,说了话不算数。
    高德也曾派人去查过,这姓夏的因为连年不幸,尊亲相继亡故,殡葬花费,闹了很大的亏空;最后又遭疾病,弄成家破人亡的局面。
    同时也没有什么比较优裕的亲戚,可予以援手。论境况确是很困难,只是如果不责罚此人,无以对依限完纳的百姓。
    高德无可奈何,下令行杖。
    “大老爷!”姓夏的再一次哀恳,“无论如何再宽我十天的期限,我一定凑足了钱来交代清楚。”
    “到时候不交呢?”
    “我不敢欺骗青天大老爷,只求大老爷宽限,到时候一定交。我已经想到法子,却要几天工夫去办。”
    看他神情诚恳,高德竟然大怒。
    如果是寻常的官,有了结果,当然高兴;再能抽出片刻工夫,把姓余的传上堂来,说几句嘉许的温语,就算是能体恤民艰的好官。
    但高德却不是如此,他虽然比较迂腐,但却不傻。
    “你一定在作贼!”高德很生气地拍着桌子:
    “几次比期,伱分文没有;我晓得你穷,也没有亲友可以帮忙。我问你,不是作贼去偷,哪里来的钱?”
    听这一问,姓夏的忙不迭跪下求饶,说清了缘由。
    原来,由于运河四通八达,勾连南北,所以山东境内的许多水匪们就盘踞在运河。
    白天他们是船夫,周转货物。
    到了晚上,其就化为盗贼,四处行窃。
    他有个表哥正好是做这一行的,所以就想着等几日去运河沿岸干一票,自然就能分钱了。
    而高德则一如既往地又说起了大道理,直接将他劝住了,并且按照他的举报,将一伙水匪连锅拿下。
    随即更分了其不少银钱还债,而且将其收入衙门为吏,免得遭受那些余孽的报复。
    这一通安排,博得了满堂彩。
    商户们夸赞,百姓们拍手,官运自然就不差。
    “看来你姐夫倒是个好官。”
    夏完淳摇摇头:“只是好官,更容易挡住人家的发财之路。”
    潘卓闻言,皱眉思虑片刻,才道:“沧州之地,一曰运河,二则盐场,这两处犹如聚宝盆,何止巨万,不知积攒了多少的钱粮。”
    “我姐夫怕是惹了什么人。”
    夏完淳点点头,这才对嘛!
    “走,去高府看看。”
    在潘卓的陪伴下,几人大摇大摆地来到了高府。
    只是却一无所获。
    那个书房,干净整洁,仿佛从来就没有被使用过一次。
    潘卓搜寻了片刻,摊手道:“哎,什么证据也没有,就连书信什么的也无了。”
    “这无证据,就是最好的证据。”
    夏完淳环目而视,沉声道:“看来你姐夫真的是被谋杀。”
    潘卓大惊失色。
    堂堂的从四品大员,在一府仅次于知府的高官,竟然真的被谋杀了。
    两人相顾无言。
    一时间,书房中竟然升起了一丝凉意。
    ……
    此时,在河间府衙,知府急的团团转,坐立不得。
    同知,知县等官坐落一堂,相继无言。
    “都说说,这个怎么办?”
    知府坐下,叹了口气:“夏完淳去了高府,看来是怀疑他是被谋杀了,而非夫妻误杀,对咱们沧州来说是祸非福。”
    “府尊,此时我等可没参与。”沧州知县忍不住道:“如此胆大妄为,我等也不过是疏忽罢了。”
    “是啊,官场上可不兴暗杀……”
    所有人都在撇关系,但知府的脸色却越来越难看。
    作为整个河间府的主官,板子肯定是第一个落在他身上。
    “好,即今日起,谁也不要参与此事,钦差不是要查吗?那就让他查。”
    不久,夏完淳就感觉自己突然从泥地中拔出了半只脚,虽然依旧艰难,但到底还是一样。
    只是,他依旧没有头绪。
    显然那些人早就对此心有成竹,根本就不怕他查,一切的证据都已经销毁。
    没两日,狱中就传来消息,高潘氏羞愧自尽了。
    这让夏完淳怒火中烧。
    这手段太过于狠辣。
    潘卓听闻姐姐死后,也只是哀伤了一会儿就收拾了心情。
    在遭受弑夫的骂名后,他姐姐在沧州已经没了容身之地,即使洗刷了污名,但后辈子也没了。
    不过这几天他跟着夏完淳,倒是被其认真所折服,甘愿听其调遣,任劳任怨。
    “去查运河。”
    既然案子得不到头绪,夏完淳自然就转换方向,将目光投向了运河:
    “你去散播消息,说高德是得罪了水匪被谋杀,或者被私盐贩子给杀了。”
    “啊?”潘卓一愣,这些草民有这么大的胆子?
    “这叫打草惊蛇。”夏完淳镇定道。
    没几日,运河上竟然萧条了许多,大量的船夫离开了沧州,使得码头空了近一半。
    潘卓叹道:“看来这些船夫果然心里有鬼。”
    “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
    夏完淳回忆起自己刚来沧州就被船夫出卖的情形,随口道:“不知多少的江洋大盗,水匪,借着船夫的身份做恶。”
    “把人载到空荡的水域直接谋财害命,这是船夫们经常做的事。”
    “尸体喂鱼,无人知晓,从而逍遥法外。”
    潘卓脸色平静。
    遭受了毒打磨砺,已经让这个秀才脱胎换骨了。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夏完淳冷笑一声:“走,咱们长芦盐场。”
    河间府和沧州之所以发展迅速,盐场的作用超乎寻常。
    虽然说盐场的利润都是朝廷掌控,但紧靠着盐场,沧州获利匪浅。
    那些南海北王的盐商,船夫,可不得在沧州落脚歇息,为了避免空船,只能进一些本地特产回去。
    一来二去,沧州府的仓酒就是靠这群船夫们传开了。
    从沧州城离去,巨大的钦差仪仗队就打了出来,吹吹打打数十人,威风凛凛。
    等他抵达长芦盐场时,巡盐御史和都转盐运使就亲自相迎。
    虽然绍武皇帝经过了改革,将纲盐法变为了票盐法,但朝廷对于盐场的控制却有增无减。
    全国设有十大盐场,沿海地区则分别是辽东盐场、长芦盐场、山东盐场,两淮盐场,两浙盐场,福建盐场,两广盐场。
    在内陆地区,则是四川盐场、山西解池盐场,以及西北盐场。
    西北盐场的规模虽然较小,但其涉及到了甘肃、绥远、宁夏、安西四省,基本上都是湖盐。
    长芦盐场近在京畿,从山海关一直延到河间府,数百里地,供给着大半个北方,尤其是京城的食盐。
    所以都转运盐使官至从三品,比知府高半级,大小盐场数十个,灶户超过万人,手底下的兵丁都超过了千人。
    由于需要经常跟私盐贩打斗,其精锐程度甚至强于地方巡防营。
    而巡盐御史,在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序列,专门管巡视盐务的,也称巡盐御吏。
    虽然只有正七品,但却是一等一的权官,位于都转盐运使之上。
    说白了,都转盐运使负责庶务以及日常管理,而巡盐御史负责拍板,监察,属于太上皇。
    总结就是,事少权重。
    这是极为清贵的差遣,是文官们最喜欢的。
    即使不贪污,只是一些盐商的人情往来,也能发大财。
    甚至许多官员多方疏通,就想靠做一任的盐运使发家。
    看着眼前一桌山珍海味,夏完淳心中感慨:“河豚,雀舌,鲸鱼肝,海参,竟然只是桌上寻常的一菜。”
    在这般情况下,有几个人能够固守本心?
    看来,盐场的毛病还是真不少。
    “天使不是巡查案情吗?怎么有暇来我们盐场?”
    运盐御史轻声问道,他脸上带着一丝醉意,但却毫不犹豫的问起来,吃好没有突兀之情。
    “我怀疑是盐枭害命。”夏完淳随口道,观察着两人的神情:“众所周知,盐场经常与那些盐枭打交道,我寻摸着,你们肯定有印象。”
    巡盐御史尴尬一笑,拍着桌子大怒道:“那群盐枭们无法无天,竟然敢谋害朝廷命官,真是该杀。”
    夏完淳不置可否,在盐场巡查起来。
    盐户虽然免了贱籍,但因为制盐的紧要性,他们依旧受到较为严厉的管辖。
    不得私自出盐场,不得贩卖私盐……
    为了防止兜售私盐,朝廷要求其余盐全部官买。
    换句话来说,盐户们免费煮盐,大部分上交给朝廷,剩余的一部分则是自己的。
    而剩余的则不允许私卖,只能低价卖给朝廷。
    至于发俸禄?朝廷没那么多钱。
    除了受到天气的影响,盐户们生活较为稳定,票盐法施行,导致官盐大卖,生活条件较前朝好了一些。
    夏完淳对盐场极有兴致,一年盘踞了三五天,根本就舍不得离去,对自己查案的任务似乎已经忘了。
    这让盐场苦不堪言。
    “巡盐,这批盐等着要呢!”
    都转盐运使咬着牙道。
    “我哪里不知道?”巡盐御史沉声道:“钦差在盐场,可不能乱来。”
    “拖了好几天了,这可都是钱啊!”
    “行了,找一条偏僻小道,半夜运出去。”巡盐御史低声道:“千万别让他发现了。”
    夜里,数十盐兵挑着盐,默不作声地来到土墙边,这是盐墙,盐场的围墙,高两丈余。
    自有人沟通,而兵丁们则将一包包盐送出狗洞,剩下的就没他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