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山还是山的漳州府路
作者:西门七仔   我,孙山,科举最新章节     
    走过丹霞地貌的山峰,再走入崇山峻岭。
    孙山也服气了,到处都是山,哪里都是山,比去广州府的路山太多了。
    孙伯民感叹地说:“漳州府太难走了,哎呦,怪不得我们黄阳县没什么人来。”
    如果不是为了陪山子来赶考,孙伯民想他一辈子都不会去漳州府的。
    隔壁的梁父非常认同地说:“孙兄弟,你说得对,这么出一次行,可受苦了。”
    随后瞪了一眼梁参,不成器的家伙,考了那么多次都没过。
    梁父想着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以后再也不会陪他来了。想到自己放弃家里的营生,陪着他来,每次都满怀希望,结果每次都失望而归。
    这次梁父也不抱希望,只想让儿子死心,安心回家干活,不要再走科举之路了。
    等考完试就成亲,给家里生个孙子,让他能含饴弄孙。
    梁参深深感受到父亲的怨念,一动不动地龟缩在车上,眼睛瞄了瞄孙山和郑弘文。
    孙山没心情理他,无精打采地挨着垫子,不想说话。
    累,实在太累了。
    这一路上山,下山,走走停停,上车,下车,比去广州府难太多,辛苦太多。
    郑弘文也好不到哪里去,挨在郑弘远的身上,垂头丧气,连抬头的精神气都没有。
    二姐夫郑弘远苦闷地说:岳父,梁叔这一路太艰难了,我们还受得了,山子他们就难受了。”
    孙伯民看着挨在垫子的孙山,心里也着急,这次上漳州府,比落广州府还艰难,孙山坐车坐到脸色苍白,哎,现在只祈祷他不生病。
    孙伯民把水囊递给孙山,关心地说:“山子,喝些水就没那么难受的。”
    又对着郑弘远说:“弘远,让弘文喝水,里面是糖水,补一补。”
    孙伯民也不太懂,但觉得糖是好东西,于是煮糖水,灌到水囊里,让孙山和郑弘文喝。
    对着梁父说:“还是阿参有精神,年岁大些就是好。”
    这话梁父非常认同,对比孙山,郑弘文,以及同一辆车的另两个学子,梁参跟没事一样,龙精虎猛,比自己还有精神。
    心里想着考不考得过都不重要了,身子好才是真的好,只祈求孩子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忽然前面的骡车上,有个学子抽出长笛,吹了起来。
    空旷的山间,悠扬的笛声,空灵的回声,别有一番滋味。
    学子吹了一曲后,另一个学子接着吹。
    大家坐在车上,听着笛声,不知不觉地走了一段又一段的路。
    孙山非常的羡慕,不仅羡慕他们能吹出优美的笛声,还羡慕能如此精神地吹笛,佩服得不要不要的。
    也不知道走了多久,孙山被赶下车爬坡。
    这种比较陡峭的山路,不下来不行,最怕牲畜承受不了重力翻车。
    就算镖师不吩咐下车,孙山看到也会下车的,小心使得万能船。
    走过斜坡,孙山重新上车,走走停停又过了一天。
    第二天一早,大家匆匆地洗漱,吃早饭后继续赶路。
    等到中午的时候,镖头大声说:“各位,下了山后,就到漳州府。你们往山下看,这里能看到漳州府的全貌。”
    孙山一听,立即有精神了。终于到漳州府了,终于解放了。头抬得高高,往下看。
    果然镖头没骗人,漳州府映入眼帘。
    孙山仔细查看四周,发现漳州府跟黄阳县一样,四周都被山包围,里面一大块平地,地貌跟盆地一样。
    黄阳县房屋低矮,城墙破旧,漳州府不一样,一排排的房子错落,城墙威严坚固,比黄阳县好很多。
    当然要是跟广州府那是没得比。
    府与府是天大的区别,就像北上广深这种特大城市对比内陆省会,差距不是一般的小。
    郑弘文指着不远处的府城,激动地说:“阿山,阿参,我们终于到了,不用再坐车,再走路了。”
    梁参不惊不喜,毫无波澜地说:“哎,有什么好看了,要不是考试,我都不想来。”
    孙山瞄了一眼苦瓜脸的梁参,觉得好笑,拍了拍他的肩膀:“阿参,就算不是考试,也要来走走,要不然府城怎么样都不知道呢。我们可是漳州府人。”
    同行黄秀才的唯一学生赞同地说:“阿山,说得对,男儿志在四方,总要在外走走,长长见识的。”
    大家说说笑笑,因为快到,镖队热闹起来了。
    梁参指了指前面的那辆车,偷偷摸摸地说:“阿山,那个穿着藏青色长衫的,就是这次县试的案首,你快看看。”
    从黄阳县出发,孙山过了一上午的车,就没精神了,软塌塌地躺在车上。
    下车吃过饭后立即睡觉。
    一直病恹恹地,没有跟其他学子交流。
    到此刻精神才稍微足,才能认真地观察这次同行的学子。
    顺着梁参手指指的方向,孙山终于认清楚这次县试的案首了,也是第一个吹笛的学子。
    身材消瘦,面容清秀,穿上一件长衫,显得文质彬彬。
    孙山再看看自己为了方便穿的短打,终于明白为什么县令大人排自己第二了。
    要是他做考官,也会选案首第一,无他,形象气质好。
    此时县案首也看过来,拱了拱手,这是向孙山打招呼。
    孙山、郑弘文、梁参几个回礼。
    孙山觉得县案首不仅长得好,也有礼貌。
    十五六岁的少年,气质温和,非常赏心悦目。
    郑弘文低声说:“据说县案首是县里章文书的儿子,叫章越,今年16岁。县学的夫子都看好他,听说好有希望考上秀才。”
    孙山奇怪地看着郑弘文,之前说不认识县案首,还安慰自己就算考第一是案首,也白搭,还是考不上秀才。
    怎么现在话锋转得那么快的,说有希望考上秀才。
    前后可矛盾了。
    郑弘文感受不到孙山的奇怪,继续说:“阿山,你要努力了,我觉得你也能考上秀才的。”非
    常信任地拍了拍孙山的肩膀,委托重任的模样。
    梁参拍着孙山的另一边肩膀,鼓励地说:“阿山,我们洪氏学堂就靠你了,你要努力。”
    孙山大大地翻了一个白眼,非常严肃地说:“参哥,弘文哥,我们还是先考好这次府城吧,至于院试,有机会再说。”
    要是府试都不过,还说什么院试,做考生的不要想太远,按部就班,井然有序地考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