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刘县令莅临河湾村(三)
作者:平凡的青菜   穿越悲惨生活之得过且过最新章节     
    别看土豆种的不多,只有两垄,一窝一窝的,像是在挖宝,堆到一块,还真不少。
    按照大中小分好堆,我悄悄地跟刘大人嘀咕:“大人,这大个的得留着做种,稍小一点的给您装袋子带走,拿回去尝尝。”
    刘大人冲我微微一笑,也没说话,算是默许了。
    挖完土豆,里正和老爷子就陪着刘大人回屋休息去了。我这吩咐二栓去拿袋子,挑着中不溜的装了半袋子,觉得不好看,又加了半袋子山药,凑了整整一麻袋,让代安搬到马车上。
    应该是提前得了大人的许可,代安什么也没问,直接放进了马车里。我又悄悄递过去五两银子:“代安小哥辛苦了。”
    他不动声色地接下,笑着说道:“赵家娘子客气了,以后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说,你这也算是自己人了。”
    终于得了一句自己人,看来拉拢工作没白做。
    休息了一会,刘大人又提议要去山坡地看看山药。
    我说道:“先生,您这好不容易来一趟,中午得留下用饭,正好我用新土豆给您做一顿尝尝。西边的山地,让我相公二栓跟您去吧,那儿都是他帮着种的,比我更熟悉。”
    “好,那就有劳二栓兄弟了。”
    二栓带队,里正和老爷子寸步不离地陪同,看着他们走远,我赶紧开始准备午饭。小花、老四媳妇和大嫂在东跨院做大锅菜,我、云朵和三妮在西跨院准备宴席,两不耽误。
    山药蒸好后,让三妮用勺子碾成泥,一会淋上山楂酱就行。清理干净的鸡剁成小块,和山药一起炖,土豆做了个酸辣土豆丝和土豆红烧肉。又用后院的蔬菜做了个韭菜炒鸡蛋、炒小油菜、豆角炒肉的新鲜菜,还蒸了半锅米饭,又做了个豆腐汤,弄了一桌子。
    幸亏老四媳妇她们不在,否则得馋红了眼。
    做好没一会,就见刘大人和里正他们有说有笑地回来了。
    我赶紧上前招呼他们洗手:“先生,看得怎么样?”
    “余氏,你那山坡地侍弄的不错,我看果树苗也活了,山药长得也好,估计用不了两年,那光秃秃的山坡就一片生机了。”
    “先生过奖了,都是大家的功劳。累了吧,赶紧上桌吃饭,都是些简单饭菜,您一会儿尝尝,需要准备点酒吗?”
    “不用,一会还想去新庄营看看新盖的房子,就不喝了。”
    饭菜做的不少,分了两份,炕上一桌,里正和老爷子陪着县令大人就坐,炕下一桌,大哥和二栓招呼着代安。
    虽没有酒,但架不住菜的味道好,一餐午饭,主客皆欢。
    等吃完,盘子碗撤下去后,又重新上了茶和小吃。
    刘大人说道:“这土豆和山药的味道不错,要是能普遍种植,百姓就有口福了。”
    里正赞同道:“是啊,先生,百姓的日子太苦了,不是天旱就是水灾,能多口吃食,太不容易了。除了吃,还有穿,这天一天比一天冷,我们这儿又不种棉花,都是从北边贩卖过来的,贵不说,还都是些旧棉。唉,冬天都不敢出门,只能在炕上猫着。”
    刘大人想了想说道:“我可以跟上头请示,弄些北地的棉花种子过来。”
    “那太好了,可我们也不会种啊。”
    刘大人扭头看了看我,只笑不语,那笑容看的我有些发毛。我很想说,别看我,我也不会。
    休息了一会,刘大人便提出去新庄营转转。现在是午饭点,街道上的人不多,刘大人便没上马车,大家步行走到村口。牌坊旁边,专门搭了个棚子卖大锅菜,新庄营的村民正排队买。
    看刘大人一直瞧着那些人,里正解释道:“盖房子是个体力活,这些人没能力改善伙食,才想了个拿工分换的法。”
    刘大人问道:“余氏,这个工分制在别的地方能推行吗?”
    “大人,不是我泼冷水,在别的地方估计很难推行顺畅,不是偷懒耍滑,就是分配不均。我们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毕竟他们可以说是除了自身,就一无所有,只能拿做工抵了。不过,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借鉴一下也是可以的。”
    刘大人点点头:“我知道,毕竟没人愿意像你这样大包大揽,又知进退,估计最后他们只能落下个沦为奴仆的下场。”
    众人把新庄营的五条东西街道都走了走,房子只剩下2户没盖完,上了3组人,分出来的一组在集中给盖好的房子装窗户和门。虽然还没有院墙,但一排排,整齐划一,整洁有序,红砖灰瓦,看着很是气派和美观。
    刘大人赞不绝口的话就没停下过,将里正和老爷子夸了又夸,还承诺一定来参加乔迁仪式。
    等终于送走了县令大人,本想松口气,可里正和老爷子俩人又跟打了鸡血一样忙起来。
    里正说道:“离腊月十六也没多少天了,还有2户没盖完,窗户门得装,火炕得垒,一刻也不能停啊。哎呀,灶房还没盖呢?时间铁定来不及了。”
    “叔,实在不行就先在堂屋垒个简易的灶台,要不灶房盖好了,是不是还得垒茅房,短时间这些是盖不出来的。先保证能搬进去就行,怎么不比住在窝棚里强?”
    “是,二栓媳妇,你说的对,是我苛刻了。”
    新庄营的村民们全部又投入到了紧张的赶工期中。为了保证能入住,窗户门得全装上,火炕先垒出两个屋的,灶台先垒个简易的,厕所比较麻烦,冬天天冷,又不能随地大小便。
    于是我便跟里正提议:“叔,不行在村尾找个地方,盖两间公共厕所出来,一男一女分开,里面设几个蹲坑,拿土坯砖设好隔间,大家共用,也省的给各家单独盖了。”
    “是个好主意,这样也能节省不少时间。”
    自从这些流民到了赵家庄,他们每天都在拼命干活,毫无怨言,可能生活有了盼头,就不觉得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