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三天是生命的极限,不是能力的极限
作者:土豆白风语   李世民:逆子,你敢抢朕的女人最新章节     
    各营帐中。
    士兵们基本都是在吐槽李愔,吐槽他立下的军令状。
    士兵跟将领们,所看到的就是,一个没有上过前线的公子哥,每天就知道跟着皇帝邀宠。
    除了这些之外,如果非要说,那就是梁王这次做的军服,大家很满意。
    虽然他做了军服,大家也很满意,可是他毕竟没有参与过战争。
    军服是军服,打仗是打仗,不能混为一谈。
    梁王或许是个好的相,但他绝对算不上,是个好将!
    这次出征,是梁王第一次,之前的他,没有单独的征战过,也没有像太子一样,监军出征过。
    丝毫没有任何战斗经验,就敢在第一次出兵,口出狂言。
    眼下他竟然立了军令状,声称三天就要拿下敌军城墙。
    这城墙如铁筑一般,兄弟们拼命战斗,都是全力以赴,即便是这样,都不曾把这辽东城墙,打的抖落一点尘土。
    唯一的战斗痕迹就是,冰面被凿开了。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梁王竟然下了军令状。
    三天时间,对于士兵来说,是李愔装模作样的极限,不是他生命跟能力的极限。
    三天时间内,李愔可以尽情的,无限制的装模作样,在皇帝跟前装他将才样子。
    也算是挥霍他最后的,那点骄傲自大。
    三天后,就是李愔生命跟能力的尽头了,装模作样的事情,跟话语的,已经都说尽了,也就该到了收割的时候了。
    三天时间尽情自大,骄傲了三天了,也该收拾收拾,让军令状来惩罚他了。
    士兵多数不服气的原因就是,李愔太妄自菲薄的,他们拼全力攻克的事物,怎么就被他说的如此简便,三天也敢说。
    这就好比,别人拼命学习,三年都没上岸,突然一人出来,说他三天就够!
    李愔就是这样,声称三天搞定,还真是让人惊讶无比,也让人觉得荒唐无比。
    ...
    李愔营帐内。
    李愔手上搅拌着硝石,大锅中还有石子在煮着。
    这次攻击城墙,火药的使用量比较大,需要的雷管多。
    组装提炼,全程都很谨慎小心,保证每个雷管都能准确的炸开。
    正忙着制作火药组装时,典韦从帐外疾步进来,神情焦急道:
    “梁王,三军营中,所有士兵都在议论,说你立的军令状!”
    “言语之词实在是不堪入耳,说你自不量力.....”
    典韦在接应的高顺等人回营,路上就听见士兵们,三五成群的围在一起,说着李愔的事情。
    没等典韦喘息说完,李恪就赶忙又跑来。
    李恪刚看到李愔,紧皱眉头,顿悟懊悔的跺脚,不甘心的说道:
    “哎呀,这下没机会了,你立军令状的事情,已经被三军知晓了!”
    李恪心中十分无语,并且后悔。
    刚才让六弟去找父王求情,他不去,现在去已经晚了。
    三军已经知道了,这下六弟必死无疑!
    不用猜也知道,这肯定是太子干的。
    他们忽略一点,事情是太子干的,但主意是长孙无忌出的!
    李愔安慰几句,又一次将李恪打发走了。
    军令状已经立了的,求情是不可能的。
    至于事情,是必须要解决的,如果城墙不能摧毁的话,在拖延下去,搞不好就是隋朝时的结局了。
    李愔也知道,跟他们对战的是,泉盖苏文。
    他可是高句丽的权臣,挟天子都是保守了,天子就是一个摆设。
    一个只知道口嗨的天子,所谓的朝中大臣的,几乎每个人,都是担任的虚名。
    没有一个人是手中留有实权的,傀儡皇帝跟他的无能大臣们。
    战况的操控布置,全都是全盖苏文。
    目前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加速摧毁辽东城墙,后方的军队一旦上来,等待唐军的,只有失败。
    李恪走后,询问起高顺钻取冰洞的成效。
    ...
    次日。
    李世民将李静,杜如晦,长孙无忌叫入营帐,询问三人,四日后如何进攻。
    三人一番议论后,都是满心担忧,没有准确把握,是否能一举拿下辽东。
    根据地势分析完后,李世民看着地图,脑中在想,是不是可以转变方法,尝试其他办法进攻。
    杜如晦都给出相应的建议,路途遥远,地势没有优势。
    万一转变路线,被敌人抢占先机,包抄劫营后,可就真的没了任何希望。
    一阵议论后,李世民突然想起,自己那逆子立了军令状,说三天后破城。
    想到这,李世民走到最前边的时候,回头看着三人问道:
    “那逆子,既然立了军令状,眼下,是在操练兵马,还是研究攻城器械?”
    不止李世民,就是任何人,在得知李愔立军令状的时候,都会想到,这是在操练兵马?
    还是在研究军事器械?
    想要攻下城池,总得从兵马器具上入手了吧!
    尤其是李世民,对于打仗太熟悉了,十六岁就已经独自带军战斗。
    毫不夸张的说,这大唐的天下,可是他打来的。
    李世民询问后,双手背后,站在最前边,先是看向杜如晦,随后看向长孙无忌。
    等待他们俩回答自己,说出李愔现在的动态。
    杜如晦看着李世民的神情,目光中,还是有些许期待,希望李愔能成事。
    也希望李愔能做到,但事情,要比皇帝想的都糟糕。
    杜如晦看着李世民,声音稍微压低,说道:
    “回皇帝陛下,梁王,他,梁王他在营帐中,用十多口大锅,熬煮石子?”
    最后一句,熬煮石子,杜如晦说的是疑问句!
    因为他在知道后,也感觉不可思议!
    梁王竟然熬煮石子?为此杜如晦也是感觉惊讶!
    长孙无忌在一旁听后,眼神轻蔑的挪动,嘴角似笑非笑,轻声说道:
    “杜大人,没关系,自信些,大胆说!”
    说完后,上前走了几步,把李世民站立的桌案旁,手边的烛台挪开。
    以防皇帝陛下,一会拍到烛台上。
    做完这些后,长孙无忌继续补充着杜如晦的话语:
    “陛下,杜大人说的没错,梁王从立军令状后,就一直在煮石子。”
    “梁王身边的高顺等人,每天往返多次,要去砍柴。”
    “梁王烧的石子,几乎白天夜晚不停歇!”
    详细的一番解说后,李世民生气的怒拍桌案,大骂道:
    “逆子,立过军令状,还胆敢如此嚣张。”
    杜如晦看着桌案,终于明白了,他跟长孙无忌差在哪里了。
    因为皇帝陛下的手,刚好拍到了刚才,烛台所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