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悔不当初,进退失据
作者:山风木鱼   明朝:我的巨舰大炮最新章节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四月下旬,败报传到京师朝堂,崇祯皇帝在朝堂上掩面而泣,痛哭失声。
    四万陕军覆灭,孙传庭没于战场!
    孙传庭的战败,对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廷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如果说,松锦之战打掉了明朝的最后一丝元气,那么,孙传庭的战败,则是敲响了大明帝国的丧钟!
    崇祯哭完之后,又问计于朝中大臣:“诸位爱卿,可有良策应对?”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也都没有什么好办法。
    形势是很明朗的。
    李自成原本已经发展到了七十多万大军,虽然,这一次被孙传庭前前后后打掉了将近二十万军队,但其总兵力仍有五十万以上。
    并且,随着孙传庭的战败,民军的士气必然大振,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百姓加入到李自成的军队。
    再反观明军,本来大家都还将希望寄托在孙传庭身上。如今孙传庭大败,必然会严重影响各地守军的士气。不排除各地守军望风而逃,甚至倒戈投敌的可能。
    果然,正当大臣们束手无策的时候,又传来了更坏的消息:
    李自城兵锋西指,攻打潼关。留守潼关的总兵白广恩不战而降,并且自请担任李自成的先锋,一举攻克了西安城!
    在占领西安之后,李自成改“闯王”为“新顺王”,建国号为“大顺”。
    还决定在一个月之后,便举行“科举取士”!
    这个消息,对崇祯来说,无疑又是重重的一击。之前李自成只是造反,现在,是直接摆明车马跟崇祯争天下了。
    崇祯与朝中大臣们苦思良久,讨论了三天三夜,也没有讨论出一个好的办法来。
    ……
    没钱,没兵。
    更没有可以抗衡李自成的大将,崇祯连续点了几个大臣的名字,得到的回复只有两样。
    一样是:“微臣老迈体弱,不堪军旅劳顿,恐负陛下重托,误国误民。”
    另一样是:“微臣才疏学浅,不知兵事,还请陛下另择贤才。”
    问了一圈,没有人愿意担当重任。
    最后还是兵部尚书张国维站出来说道:“自怀庆府之败,我大明已再无兵力和良将可与李自成抗衡,除非……除非调东江提督王昊负责剿寇事宜……”
    这个建议一提出,崇祯的脸色就更难看了。
    在崇祯看来,此时给王昊更大的兵权,那就是在自掘坟墓!因为,自从皮岛之战后,王昊就没有给朝廷送来过一封奏章!
    如今,陈新甲也杀了。
    周延儒也腰斩弃市并灭了三族。
    又给王昊加官进爵了,可是,王昊仍然没有理睬朝廷和他这个皇帝。
    继皮岛大捷之后,王昊又接连取得平壤大捷,并且攻占了整个平安道,但是,却一直不向朝廷报捷,完全当朝廷和他这个皇帝如同空气一般的存在。
    而且,还绕开朝廷自行任命官职!
    据说:托病致仕回家的周堪赓,被他任命为平安道巡抚;郭绍振被他任命为东江水师总兵;韦何为义州总兵。
    而更让崇祯气愤的!
    是自己数次下旨诛杀的在逃钦犯贺人龙,竟然也被王昊收留,并且任命为平州总兵!
    他区区一个东江提督,如今手下已经有了曹变蛟、王廷臣、林明、韦何、郭绍振、贺人龙等6位总兵!
    其它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等也擅自任命了一大堆,全都没有向朝廷兵部报备。这已经不再是跟朝廷赌气的问题了,很明显已经是自成一方势力,形同割据自立!
    ……
    相比王昊,其实崇祯更信任吴三桂。
    吴三桂虽然每年向朝廷索要三百万两饷银,但毕竟很听话,不像王昊一样,居功自傲,心怀叵测。
    但是,这些话都只能闷在崇祯心里,崇祯根本就不敢将这些话说出来,担心说出来之后,会将王昊直接逼反。此时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王昊如果不反,朝廷还可以苦苦支撑下去;若是王昊摆明车马地反了,大明朝廷恐怕立即就会完蛋。
    所以,崇祯的心里其实是很复杂的。
    既想要王昊出兵剿贼,又怕王昊的势力再次坐大。
    过了许久,崇祯才叹了口气道:“咱们……再想想有没有别的办法。”
    此时,内阁首辅陈演又上前奏道:“王昊已经占据平安道。依属下看来,占据了平安道,登莱也就没那么重要了。不如让他将王廷臣的登莱总兵让出来,专心在平安道牵制清军。”
    这话说起来似乎自理,但实际上,是为了……斩断王昊的后勤补给!
    “不可!”
    崇祯非常坚定地摇了摇头,坚定中带着无奈。当前这种情况下,崇祯是半点都不敢得罪王昊。
    其实,对于王昊,崇祯的心中也是有些愧疚和悔意的。也知道是自己和大臣们的所做所为让王昊感到寒心。但时至今日,后悔也晚了,无奈之下,也只好这样勉强维持着与王昊的君臣关系。
    如果此时再让王昊交出登莱,说不定王昊会直接就反了。
    众人讨论良久。
    也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
    最后,又是张国维出来说道:“为今之计,便只有让各县各乡的乡绅们,自办团练了。”
    这也是原本历史上,崇祯在孙传庭战死后,所用到的最后一个办法。
    李自成“打土豪、分田地”,首当其冲受到伤害的,就是那些乡绅。但是,此前,明朝是不允许这些乡绅们拥有私军的,
    因为编练团练会导致很多问题。
    首先,那些编练“团练”的费用,会摊派到所在的县、乡的老百姓的头上,摊多摊少都变成了乡绅说了算。
    这无疑会大大加重普百姓的负担。百姓负担加重,又会使更多百姓投靠李自成。
    然后,编练“团练”会对朝廷政权造成很大的削弱。
    这是有前车之鉴的。
    汉朝末年、唐朝末年,都是因为地方武装壮大,到最后才导致群雄并起,军阀混战。
    但是,到了现在,崇祯也顾不得这么多了,无奈之下,只好接纳张维国的建议,下旨天下县乡都可以自筹粮饷,编练“团练”,以抗贼自保。
    ……
    开了三天的会议,总算讨论出了一个差强人意的结果。
    崇祯站起身来,拖着疲惫的身子走下丹墀,想要向后宫走去。
    然而,就在此时。
    却见曹化淳匆匆跑了进来,对崇祯施了一礼道:“陛下,孙传庭有奏章送来。”
    “孙传庭?”
    崇祯一惊,赶紧从曹化淳手中接过奏章。打开一看,但见那奏章的第一句写的是:
    “陛下,臣还没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