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绛珠仙草
作者:红豆八宝饭   红楼追梦人最新章节     
    绛,是深红色的,绛珠就是眉心的胭脂痣了。
    贾宝玉通灵宝玉失了通灵,而林黛玉绛珠仙子没有了眉心的胭脂痣?
    所以,真相八成在葫芦庙里,门子和贾雨村密谋,说了很多很多。
    特别强调甄英莲眉心有颗米粒大小的胭脂痣。贾雨村随手拿朱砂在画像上一点。
    喏,就是这样。
    然后走出葫芦庙的甄家大姑娘甄英莲,就是林探花家的林大姑娘黛玉。
    我推测吧,甄家有钱不假,关键是上面有人。跟当时的皇上,后来的太上皇,关系不一般。
    甄家独女,黛玉,甚至能赐婚贾府宝玉。可推断,甄家比不得薛家有钱,但权或者说,关系,压了钱。
    一开始,薛家要拿大爷薛蟠来迎娶甄家最小的姑娘,黛玉。
    亲戚里,还都说是高攀。现在,贾府的船接走了黛玉。
    暗伏电视里最后的宝玉,宝玉有个贵妃娘娘的亲姐,抄家都不抄他,说是皇恩浩荡。
    黛玉,最可能有个什么关系,上达天听。所以,一家子锁在葫芦庙里,官差却待她优渥几分。
    要我来写,黛玉亲姐是皇上的正室,且是太上皇指婚的。清朝也是,皇子的正室,都是皇上指婚。
    就算抄家。看名册也知道,有的人情要卖,她回头也是正经的皇后娘娘的亲妹了。
    所以,黛玉这里就是日后宝玉的特别优待。没办法,天命加身的,一开始就算进了葫芦庙。
    那也是不一样的。
    这里,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情考量。
    黛玉,古代家族犯事,出嫁女本就不碍事,她还扯了天家体面。就是电视里宝玉的考虑吧。
    肯定有参考的,我就拿来用了。所以,贾府的船独独可以接走甄家姑娘,黛玉。
    当然,船上就在说,姑娘,以后你就是林探花家的姑娘,黛玉。贾府的下人,也在说吧。
    换言之,林探花家的,才是贾母亲女贾敏,只有个三岁的儿子。还都病死了。
    不过,这里就冒出个五岁的女儿。姻亲么。
    林探花虽然是巡盐御史,和贾府沾亲带故的,再说,还有京城里来的贾雨村。
    带来了更进一步的消息。比如,贾府的船,跟着贾雨村的船。
    他对自己突然多了嫡女黛玉的事是知道的,但是不说话吧。日后林家,乃至林家亲戚,也没有上过贾府门的。
    这都暗伏林探花的态度吧。而探花,戏曲里,规矩断然错不了的。
    林探花嫡长女黛玉的设定,指婚宝玉,也就顺理成章。
    甄家小女儿,黛玉,就成了林探花家的大姑娘黛玉。
    坐船,去了贾府。贾琏将黛玉直接送去了贾母跟前。
    宝玉这人吧,脾气也像了贾政,喜欢读书人的清贵。
    要是黛玉真是林探花家的大姑娘,他可能也会喜欢,至少不会一见面就骂,只配给人做姨太太的话吧。
    黛玉也拼命迎合,比如每次从姑苏回来都带书,一屋子的书。清贵极了。
    比宝玉房间里还像个哥儿的书房。可能就过犹不及了。
    宝玉某天和黛玉赌气后,就命人换成了姹紫嫣红的,纱窗都要绛珠红,比个小姐绣楼还像闺房。
    黛玉也像那年龄的小姐,学什么都要学到极致,写字是,作诗是,其实她唱戏也能来两段。
    琴棋书画,除了女红,她啥都会。宝玉某天拈起了针,又放下,觉得这实在是不像话。
    还是改成给黛玉研磨,红袖添香吧。
    不过,骨子里带出来的可能真的泯灭不了,甄家大姑娘最擅长的其实是打算盘珠子。
    曾经叹息,她有个金算盘,珠子都是玉的。顶上还有颗红玉,还有杆秤,也是金子的。
    也是抓周抓的。宝玉正低头尝胭脂味,突然就觉得索然无味了。
    我真觉得林探花家的大姑娘,是不能那么说的。
    再说,正经表妹,贾敏又是他爹贾政亲妹。贾政知道,要打死他的。
    姨太太……黛玉要是林探花家大姑娘,只会把自己活活气死,或者还没进葫芦庙。就一人一根白缎子,给自挂东南枝了。
    而且,林探花家的大姑娘怎么会不知道礼仪羞耻,被怡红公子玩这手规矩呢。
    清贵人家,自小耳濡目染吧。虽然可以少吃饭,可以总吃药,可以把自己饿瘦跟飘带似的飞仙。
    但有些东西总归是不会变的。甄大姑娘和薛家大爷才是门当户对的一对儿。
    一个是江南织造,一个是金陵盐商。甄家大姑娘,据说是真的备了十里红妆,十面锦。
    如果不是这样,王夫人跟前也不会总有人骂她,不守妇道。甄家这是一女卖两家呢。
    甄家的银子当真如蚕吐丝一样,源源不断?
    宝玉都听到了,就算没有通灵。
    颦颦,平儿,姨太太……暗示要出贵妃娘娘了。而林家的大姑娘,黛玉,则是这样吧。
    到底,她亲姐没有等到皇后加身,但夫妻一场,死前求皇上一个恩典呢。
    不能碍着国法。或者,只是冲喜,她身边人求皇上呢。
    贵妃省亲,贾府花团锦簇的开端。可甄家大姑娘适时死了,人死为大,她到死都压了贾府元春一头吧。
    皇后娘娘,位置空着。
    太上皇和皇上,见了一面或者说话了,最可能也是在皇后娘娘的丧事上吧。太上皇赐婚的,现在要死了,叫儿子进去。
    大概是这个理。没得说死了正经儿媳,做公公的,都不见儿子一面?
    看秦可卿那里。
    暗伏甄家大姑娘,不得不死了吧。熬了多久,她不死,甄家就跟日后贾府一样。
    还是皇上正经姻亲了。
    秦钟,智能儿,馒头庵……嫂子王熙凤带着宝玉,去撞破?
    暗伏,薛家的呆霸王薛蟠,薛蟠是个傻子,林家……贾琏带着黛玉,去撞破?
    这里不知道。
    关键这里是,剑指甄家大姑娘,皇上元配发妻。
    总之,甄家大姑娘也是和秦可卿一样,千夫所指,无病而死。
    她的死,就跟秦可卿一样,规格极高。
    元配发妻。甄家这等人家,总有些不为人知的手段。
    就像秦可卿也熬到了死后极尽哀荣。
    何况,原本可能的皇后娘娘。元春,只是贵妃娘娘了。
    娘家做再多,也不过,太上皇给了个贵妃省亲的不伦不类的恩典。
    又不是皇后,还非来不可吧。
    再联系,元春哭诉,可见上面有人让她不痛快。她已经,就是强撑着,或者到底功亏一篑吧。
    见了家人,再也忍不住。
    和贾府父子不见,下人骂主,都叫宝玉看出端倪,不同。
    天家从来一团和气。而黛玉是秦钟吗?
    所以,这明明是喜剧。一开始就说了,黛玉有天命。
    作者曹公,一样出身江南织造,那时候还是清朝。他可能骂天家骂天命骂他自己家?
    而作者就是写文的天。一开始都明说了,所以,黛玉女主,必然是喜剧。
    一到不可能,就要想,她是江南织造家的,作者家,有天命的。文里就是实实在在的了。
    对不对?
    所以,我说,这是喜剧。坐标还是京都,你直接说天命有问题?
    上面还都懂看戏的。这不是,没事找事!
    所以,红楼梦,是喜剧。任何磨难,都是为了女主更好成长吧。
    黛玉和薛蟠,薛蟠傻子还来了京城,薛家母女还放任薛蟠总在外面说。
    时间在贵妃省亲前。
    时间混乱。但黛玉和薛蟠,原就有婚约,所以,宝玉不喜欢她。
    贾琏接回来的才是,林探花家的黛玉,宝玉才会一见,就骂她不要脸!
    也就是说,害死甄家最后指望的,是黛玉?
    对应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呵。
    这里面,很混乱吧。
    总之,贾府说的都是好事情,黛玉从姑苏回来。
    就不走了。
    这里面最可能拿来说的,比如,甄家就剩小姑娘了。姑爷是不是就是儿子啊。
    远近亲疏,算下来,宝玉,北静王都问了一句。还说,这是
    黛玉潇湘馆,宝玉怡红院,红男绿女,黛玉不是宝二奶奶?
    《红楼梦》成书的年代,别说电视,电影都没有。所以,它里面有很多的曲子,主要是方便唱戏吧。
    甭管折子戏,还是皮影戏。也就是说,作者曹公本意是想写唐传奇,但他也要吃饭,又爱看戏。
    这也是要给唱戏的。又捧场又串戏又要改的,改了十年,冷不丁开创新的写作方式。
    此后,梨园戏班都爱了他的《红楼梦》。
    在当时,《红楼梦》其实是用来唱戏的。或者当时京都戏班子多,不输现在电影院。
    有人追着曹公写的《红楼梦》捧场,他才有耐性,改了十年吧。
    边唱戏边改戏,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说明叫好又叫座,于是就打算写一部集当时戏曲经典桥段于一身的大戏。
    至于,还没写完就病死了,这是作者曹公写的时候没有想到的。但是,都这么红了,红楼啊。
    基本剧情,唱戏的也会推断了。便请人接着写呗。
    所以,《红楼梦》是跟唐诗宋词元曲差不多的,清戏,八旗子弟才这么捧场,要用当时戏班子通行的戏曲来看这本小说。
    前面三四回的回目,也可能是成书后,现代人不看戏了,看不懂,加上去的。不然,至少我是看不懂的。
    写书和唱戏又不同吧。所以,要迎合买书的,至少是书商的脾气。那时还是作者曹雪芹。
    消息传回去,得,他多了收入不好吗。
    这么一想,接着改吧。这也是版本多的缘故吧。
    那时候,不说授权,说也没用。因为都是曹公自己答应的。再加上,对戏的理解不同,而且唱戏的出了名,也可能谁都不服气谁。
    换了哪个戏班子,那没准就是另一出戏。回头还说,宫里太后老佛爷也听过我们的戏……那时候,有吗。
    但是,后世有慈禧爱看戏的传闻。这种传闻,暗示慈禧可能会听戏,是个行家了?
    京戏也是这样集各地进京唱戏的戏班子流派于一身,到了后世,京戏都有几种流派。而我还听过黄梅戏唱腔的《红楼梦》。
    但是,书山有路,学海无涯的,它出书的,没准就偏好另外的版本呢。他不爱看戏,但他清楚读书人的脾气,和卖书的章程。
    你唱戏的,还管它写书,卖书的?
    导致现在有些难以有定论吧。而这戏,没准可以,一直这么唱下去,写下去的。
    所以,看《红楼梦》的书,可以参考戏曲,主要是清戏。还有唐传奇以来的小说,清朝又出了白话文。
    《红楼梦》的书就是清版的白话文。
    都明说了,《红楼梦》是集之前的大成于一体的。四大名着,它都成书在最后,而前面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是不是一早就有戏班子在唱戏?
    再考虑,这四大名着都出现在明清时期,必然是和明清时期才出现的戏曲,相得益彰,互相影响。
    而那时,不见得是避讳,是明清官场说话就这样吧。说一大堆没用的废话,真的有用的消息,总是捎带着一两句的。
    看得人,费劲。跟现在我们说话方式不同,再说,民间和明清官话又不同。
    总之,考点都在前面几回吧,也不担心。都认可八十回,总共才一百二十回,六十分万岁。
    一百二十分,考了八十分。早过了。
    回到《红楼梦》葫芦庙,推断这里就跟贾府后来抄家,女眷也都在一个庙里,等候发落吧。
    现在不晓得那时的规矩,不好乱说的。只推断,唱红楼后,最后这样啊?
    人家说,喜事了。
    唱戏的,不知道。写书的可能较真,就有续文里,又蒙皇恩浩荡了。
    不过,正常请唱戏吧,能唱几天呢。
    估计,当时就选回目拍。
    家有喜事,贵妃省亲。而写书的话,自由度则更高。
    譬如说我吧,既然清楚这里面的大致设定,我就会这么去构思的。
    前面甄家抄家吧。
    前面已经抄家,后面再来抄家,你烦不烦!
    就不能推陈出新,更上一层楼。
    也才贵妃娘娘。贾宝玉,甄宝玉的。可视作,通灵宝玉里是他甄家的故事,或判词呢。
    还是那句,你唱戏的,管我写书的?我就喜欢,以乐景写悲事,贾府里花团锦簇的,常开不败,就宝玉一人犯了最初的痴病。
    想不开。
    就跟续文非要说,贾府又蒙皇恩浩荡的。
    加官又进爵,欢喜大团圆。贾宝玉,甄宝玉的。
    那边戏台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散场。这边还就锣鼓喧天,天恩浩荡,风光无限……讨个彩头讨个赏。
    你看,听戏的,喜欢听那边嘛。所以,我按我偏好的来。
    或者说,密室这地方在唱戏里,全文就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