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真明妃出塞
作者:红豆八宝饭   红楼追梦人最新章节     
    与元春的贵妃省亲不同,太上皇的一时心血来潮,天家戏言而已,探春的明妃出塞必须是真的,男人的戏。
    一出大戏。写文,越到后面,必须越高潮迭起。
    再说,贾家作为京城长安头号作假的高手,前面元春的贵妃省亲已经玩了虚假,名不副实。
    过了这么久,京城士大夫也看了出来,什么贵妃娘娘,太上皇守灵的贵妃娘娘。
    到了探春,还玩假的,那就是砸招牌了。所以,这次的明妃出塞,真的不能再真。
    属于国事。
    《红楼梦》故事要这么来看吧,搞笑的,有的就轻松带过。但,探春和亲,是真的。
    而这种吧,历朝历代都有,加工一下。资料很多呢。
    清朝和亲蒙古那都算传统,还有嫁进来的,作者曹公,没准看了个来回。
    毕竟,这里面有皇后。等级肯定高,和亲公主,过来是作为皇后的。
    按规矩,高于汉朝的昭君出塞吧。明妃呢。这种情况,肯定有讲究,和亲公主,最高不过皇后。
    也就是,清朝就有。
    怎么送亲,怎么接亲,人家绞尽脑汁定下的,他拿来写就是了。所以,这个就不能玩假的。
    必须在历史基础上,玩点花样子,探春的明妃和亲,肯定是大场面。
    这里也有林黛玉的西子捧心。
    不清楚。两个人放风筝,一个人坐船走,泪流满面的。
    也就是,林黛玉泪尽而亡。另一个则是明妃出塞,林黛玉的棺材用船送回去,但回去的棺材里却是香菱。
    明妃出塞是要呼应前面的贵妃省亲,且前面的都说了,闻所未闻的。
    不就是没有书对的。
    但公主和亲,有书对的,京城当时还能看到……这个就不能乱写。所以,这里是黛玉,沉鱼。
    西施怎么死的。而西施的身份是美人计吧,来搞破坏的间谍。
    历代美女美人计就西施得到后人的同情,还尊为西子。但是放在这里,西施头号间谍一出,得扯出多少是非曲直来。
    不知道对应什么,但肯定是要死几个吧,再看秦可卿那里么。不会明白说,只是她是林如海的女儿,贾敏。
    前面秦可卿呢。
    林黛玉死,对应也得有贾家男人死,不起眼的小人物。还有外面的一员大将吧。
    西施借刀杀了谁。
    国仇家恨,这是西施来的使命。
    西施常浣纱于水上,鱼为之沉,故有沉鱼之说,世人因名其溪。
    越君勾践图复国,以吴王好色,乃用范蠡谋,徧访国中美色,得西施,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
    三年学服,乃献于吴王夫差。吴王嬖之,日事游乐而废朝政,亲佞幸而远贤良,终至国破身亡。
    吴既灭,勾践以西子为亡国尤物,浮西子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鸱夷者,伍子胥死而盛以鸱夷,其死西子有力,故沉西子以报(伍)子胥之忠。
    红楼梦故事里符合的,就王子腾呢。
    国仇家恨。就像前面,王子腾逼死林如海么。
    以彼之道么。
    这个借刀杀人么。得有个王,北静王吧,水溶,王子腾,没了水掉下去摔死他。
    腾。飞得越高摔得越重。没有问题,再说,北静王一开始就盯上了林黛玉,不是元春,又传了圣谕。
    早就香消玉殒的林妹妹。
    当然,也可能是冯紫英,只是要符合伍子胥的身份的,再说,两个美女放风筝在前,然后就到了一片冰山,王熙凤的王家末世。
    这个文吧,严格按照顺序来的,林妹妹借刀杀了王子腾可能。只是,贾瑞这里死了秦家一家,贾敬这里死了尤家一家。
    王子腾这里呢。
    或者说,秦家和贾珠的死,宁国府……贾敬出家做道士,是尤家的缘故。
    贾敬不死,动不了尤家?而尤家是贾珍的岳家,续弦,尤家和贾敬有仇么,这里的故事按照古代官场是严格遵循就像是有仇报仇。
    贾敬要死了,对不起他的或者陷害他的尤家就得陪葬,因为做这个事情的是他儿子贾珍。
    就像秦可卿的死,贾瑞有责任……因为秦可卿实际上可能是贾珍的娘。就算是贾敬续弦吧。
    儿媳妇出面。根据这个规矩,秦可卿要死了,对不起她的贾瑞或者陷害她的秦家就得陪葬。
    因为做这个事情的是王熙凤,尤氏,秦可卿该死的话,早就死了。所以,该死的是贾瑞。
    但就跟贾敬这里,要他死前,贾珍才能动手。
    秦可卿不死,贾瑞也不会,但是他们之间秦可卿活得光鲜,贾瑞活得窝囊。再想前面贾珠死得突然,贾琏去了二叔家。
    贾瑞,贾家宁国府确定贾瑞的问题,但就跟尤家和贾敬,不知道这是什么规矩。
    但走得安心么。秦可卿不是不好的,但没法说的事情。
    是贾瑞对不起秦可卿,不然,她死前何必来见王熙凤说家族长长久久……贾敬死前,贾珍也去见了。
    尤氏不管是婆婆,还是儿媳妇,都不可能对付秦可卿。
    看了尤氏这里突然明白了,尤家对不起贾敬,但官场小说天子脚下,杀人犯法吧。
    尤三姐的话,双方有仇,她嫁柳湘莲,不算高攀不起但还是被人砸了!也就是,柳湘莲原本可以,这里面不是很懂。
    柳湘莲,又一个湘,一个莲的。咋不觉得这里面,水啊,莲花啊,出现很多次了。
    贾敬的委屈,和尤家有关么。秦可卿,也可能是尤三姐这种,或者尤氏。
    反正她不死,秦家不会灭。她的评价并不低。
    但扯了贾珠。贾宝珠。算是这等人家这一辈第一个,优秀,元春这种,结果全军覆没了。
    他还阵亡。这里肯定有仇出来。也就是,杀子之仇么。
    林黛玉也是西施这种,但她显然评价也不低。
    尤氏这里就杀父之仇呢。重点灭族,肯定不是一般的深仇大恨。推,柳湘莲可以化解,但做不到吧。
    要不他出家做道士……贾敬死了,他进去。贾敬的妻子,是尤氏……或者说尤三姐这样的。
    这里是这样的么。所以,他只能出家做道士,而他要死了,儿子贾珍才敢报仇。
    原本是贾敬就要做的,但他没法做,而他活着,贾珍也不能做,但他不做又对不起贾家列祖列宗了。
    尤家,就有意思。跟贾敬之间。
    就像秦可卿和秦家。古人的一些恩怨情仇,但肯定在认可的范畴里,尤三姐和柳湘莲是说贾敬为何出家做道士么。
    然后,有个遗腹子般的贾珍,接替这个仇恨。
    尤三姐和秦可卿差不多吧。她有恩于贾家,所以,她活一日贾家就不能出手报仇。
    死后哀荣。推秦可卿这人是被认可,而贾瑞,就是秦可卿要死了。天命不可违,必须这样。
    这是贾家赔给秦可卿的。王熙凤那话,是贾瑞的错。
    但贾瑞是独苗了吧。哪怕是贾珠那里,还有个贾兰,所以,都不喜欢贾瑞又没有办法。
    比如他祖宗啥的。到了自家兄弟得讲究这个,一个儿子,杀了啊。嗯,贾敬认了贾珍做儿子,他就……这是贾瑞。
    贾代儒夫妻还是想保住他。有的感情很隐晦,是这样的。
    这里面的恩怨情仇不知道。而王夫人的话,也就是牵扯贾珠么。她不想贾瑞活吧。
    贾家因为是玩假的高手,所以,不清楚很多的局。这里面死的大概是有原因的。
    都扯了情,但如果是情义。无价。
    没了人伦。是贾瑞。
    秦可卿死前,要杀了贾瑞。秦可卿不死,秦家不灭,可霸王已经来了。
    秦家和尤家一样,和贾家有仇。而尤三姐就是逼贾敬出家做道士的原因。
    也就是杀错了人或者逼死的,是贾敬的妻。秦可卿是接替她而来。惜春就养在贾母跟前。
    她一出生就……所以,贾珍没法对秦家出手,那可能是他母亲的家。
    尤家,贾珍就有了。所以,秦可卿和贾珍可能真的没什么,是贾瑞,贾蓉他们吧。
    这个,除非找到作者曹公的资料,否则不好推。但,有的恩怨情仇得在死前才能算的。
    这都啥呀。想想林黛玉那里,贾家谁呢,因为推断林如海贾敏也对贾家有恩。
    那么,秦可卿对不起林如海,赐死,那就是赶着林如海死前呢。
    这里面死的基本都自杀的,或者病死的。秦可卿推断是悬梁自尽,赐死,高规格。
    这里面要有道义。关于红楼梦的故事,差不多吧,如果不明白,多看那个人几次吧。
    还有,四大家族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所以,家族里的不和肯定是假的,当了真,就混不下去了。
    王夫人和赵姨娘,还能共存到一个做了贵妃,一个和亲的,就是骗外人的。
    这也是袭人不敢说的原因。花袭人。又是林啊。
    反正家族内斗肯定是假的,外面呢,不晓得。贾瑞是这里犯了错么。
    仔细看文,然后对照现实,有的事情差不多……据此推断曹雪芹生活得不如意么。
    太清醒了。不过,应该还好吧,他那时候能写出来,很多年之后,还看不懂。这种情况,他本身就属于中等以上的生活。
    所以,先看看传统文化,再看看书吧。我有些不明白,是养在祖母身边还是养在父母身边。
    但那时的富家太太没有工作还有很多下人,所以,王夫人这里确实不正常。正常孩子肯定要自己带。
    这样就知道四春的悲剧多,贾宝玉才是那样吧。贾政跟王夫人的事情不说,不懂,只是贾宝玉呵。
    贾珠比贾宝玉活得正常,看文,贾宝玉说怕贾政,但贾政要来感觉他怎么都要去撞上的。
    而且,总在贾政跟前表现,他很想得到贾政的肯定。一开始,我以为那时做父亲的都这样,但贾政对贾环都不这样。
    就贾政贾宝玉不对,其余的父子之间还好,唯一见他还是元春做了贵妃,探春和亲,可能也是贾宝玉薛宝钗成亲。
    贾环有,贾宝玉也有,只是看不懂贾政对贾宝玉为什么那样。都说古代父子,不对的,这个理由不成立。
    是贾政王夫人的问题吧。贾珠肯定不是,就是贾政想到贾珠就难过,父子肯定不是这样。
    其余,都推断有问题。四春,元春,看贾政对贾宝玉推他对元春也不亲近,宝玉是通灵宝玉,闹大了才让贾政不得不抓周的感觉。
    探春,是贾珠吧。
    惜春是贾敬。
    迎春可能也是贾琏的影响,她可能养在前面夫人跟前的。我就觉得贾宝玉特别想让贾政另眼相看,但贾政就对贾环,或者宝玉的哥哥贾珠,不同。
    作者的设定到底是,啥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