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祖训
作者:非有常非无常   大明道士天子,但是在永乐最新章节     
    文华殿中,一句“日本,石见银山”似是一盆透心凉的冷水浇灭了在场所有人的野心。

    在场的文臣全数小心翼翼地看向朱棣。

    此时,这位杀伐果断的皇帝,脸上流露出挣扎之色。

    见到这一幕,杨荣立时上前:“陛下不可!”

    “日本乃是太祖亲自定下的十五个不征之国,若是如安南一般,有不忠不义之举,出兵倒也合乎礼制。”

    “如今怎可为了掠夺金钱而出兵?”

    “这不是王者之师的行径,更不是天子该有的作为!”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朝鲜、日本、安南、真腊、暹罗、占城、苏门答腊、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齐、渤泥等国列为“不征之国”。

    并在《皇明祖训》中说: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

    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

    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换言之,只要十五个“不征之国”没有主动进犯大明的行为,后世皇帝就不该出兵。

    之前朱棣出兵安南也是事出有因,占据大义的名分。

    建文元年,安南国相黎季犛杀其主自称太上皇,立子苍为帝,并改名胡一元。

    明廷误信安南王陈氏嗣绝,封季犛为王。

    不久,故安南王之孙陈天平来奔,季犛佯请陈天平归国为主。

    换言之,朱棣出兵是因为安南王族请大明出兵,至于后来占了地方就不走,那完全是因为安南王自愿的。

    若是没有这个大义,朱棣未必会出兵,即使郑和下西洋很需要安南作为休息的补给站。

    朱悟净冷声道:“没有不忠不义之举?我看未必吧?”

    “若是没有侵犯我国,那么沿海的倭寇来自何方,太祖为何要在山东设置五十余卫,我大明沿海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备倭军?”

    “瓦剌、蒙古南下掳掠是不忠不义,是侵扰百姓。”

    “倭寇入侵沿海地区就可以被原谅吗?”

    听到这话,朱棣有些心动。

    他不太想直接违背祖训,但也知道变通。

    无论是借口出兵安南,还是施行津贴制度,抑或是钞法改革,都是在不违背祖训的前提下,施行自己的政策。

    得国不正。

    簒逆之徒。

    这样的词汇一直困扰着朱棣,他倒也不是惧怕死后到了地下,他爹揍他,就算要揍也不是因为不遵守祖训这种原因。

    但是……

    朱棣只是不想再增加身上的罪业了。

    现在朱悟净已经将理由和大义交到了他手上,朱棣觉得或许可行。

    见到这一幕,夏原吉也出列,深吸一口气,按照他的善恶观,为了掠夺钱财而出兵他国,这是不仁不义的举动。

    作为臣子,夏原吉不能将君王置于不仁不义的地步。

    “陛下,昔年忽必烈派十万大军,两次跨海征伐日本,均因遇神风而无功而返。”

    “皆是因为元军乃是虎狼之师,故而遭遇天谴。”

    “陛下万不可重蹈覆辙啊!”

    朱棣心中也是计较,夏原吉这话自然不是说什么日本有神风庇护,而是在提醒朱棣,征伐日本存在巨大的风险。

    前元忽必烈的失败可谓是殷鉴不远,日本并非一个可以轻易征服的敌国。

    朱悟净冷笑一声:“这有何难?”

    “我自祖师那里学来风水之术,可以明明白白的告诉诸位。”

    “元军遭遇的台风的原因是:

    北半球热带附近形成的台风,沿着太平洋高气压的边缘向西北前进来到中纬度地区。到了晚夏和秋天,太平洋高气压的势力逐渐减弱,台风就更容易登陆日本。”

    “我们完全可以在冬春季节登陆日本,更是可以借道朝鲜。”

    “至于能不能打赢日本……我可以亲自为大明练兵,传下专门消灭倭寇的阵法,甚至亲自带兵前去!”

    “区区倭寇,覆手可灭。”

    “我只有一个问题,皇爷爷愿意违背祖训吗?”

    听到这话,朱棣的双眼微微眯起,露出几分寒光。

    整個大殿的温度瞬间降低。

    “大胆!”

    朱棣呵斥道:“朕若是要征伐日本必然师出有名,何来违背祖训之说?”

    这句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他已经打算进攻日本,但是会师出有名,尤其不会违背祖训。

    但。

    这不是朱悟净想要的。

    朱悟净没有说话,先是闭上眼眸,而后猛地睁开,藏在瞳孔中的怯懦、彷徨、犹豫、忧愁、愤恨……全数消失,只剩下一往无前的觉悟。

    他伸手取下肩上的背带,将它用力扔到地上!

    噗————!

    报纸砸在地上的声音传遍这个大殿。

    而后,落入所有眼中的,是一道明黄色的轨迹,烛台落在背包上,滚烫的火油向着四面荡开,哗哗的火声中,诸臣下意识后退半步。

    世子这是疯了吗?

    这样的疑问才冒出来,下一刻他们就确信,汉王世子确实疯了。

    少年道士走向黑衣宰相。

    道衍抬起三角眼,出神地看向他,只看了一眼。

    苍老的手从书案之中拾起一层明黄色的书册,上面写着四个大字————明皇祖训。

    和尚将书册交给道士。

    道士将书册扔入火中。

    众目睽睽之下,这部《皇明祖训》落入火中,顷刻间燃起熊熊烈火。

    火光映射在百官脸上,映射在王公脸上,也映射在皇帝脸上。

    朱高炽望着面前的火光,喉咙微微涌动一下。

    “嗷”的一声,李时勉痛哭出声,向着火盆扑去。

    “陛下,此太祖之物,岂能这般焚之!”

    他并非迂腐之人,反倒是一位直臣,只是朱棣已经背上了“不义”的罪名,难道现在又要背上“不孝”的罪名吗?

    作为臣子的,怎么可以让这种事情发生?

    倏的,一只大手猛地按到想要救出《皇明祖训》的李时勉。

    朱高煦单手按住李师勉,难以置信地抬头,脸上满是惊恐。

    昔日面对万军围困,也不及今日这微弱火光的震撼,朱高煦只觉浑身一冷,鲜血却滚烫到吓人,似是下一刻就会迸出胸膛。

    这时,在场众人方才反应过来,纷纷想要从火中取出《皇明祖训》。

    呼——

    一阵风忽然吹起,所有人都看到了一抹亮色。

    被朱高煦搬到文华殿的刀剑之中,有一柄被粗暴的抽出,明晃晃在朱悟净手中闪着银光。

    比起这抹兵刃银光,那一抹黑色更令人难以忘怀。

    黑色的发丝飘扬,朱悟净平静地举刀斩下长长的头发。

    真是一把好刀。

    吹毛得过。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父如此。”

    “君如此。”

    “太祖也是如此!”

    朱悟净手持自己砍下的头发,走到熊熊燃烧的火焰前。

    “今日我割发代首,连着《皇明祖训》烧给太祖,只为对太祖说一句话————”

    少年郎抬起头,望向朱棣,吐出了三个字。

    “你错了。”

    手松开,发丝落入火中。

    三个字回荡在文华殿,所有人都不再言语。

    朱悟净沉默不语。

    只是这份沉默————

    振聋发聩!

    也不知过了多久,朱棣拍案而起。

    “传令,汉王朱高煦教子无方,贬为庶人!”

    “来人!”

    禁军立时涌入。

    朱棣指着朱高煦命令:“扒掉他的亲王冕服、腰牌、冠带,赶出皇宫!”

    朱高煦:“?”

    而后,又指向朱悟净。

    “汉王世子朱瞻壑,狂妄自大,祸乱朝纲,即日起逐出皇城,贬为钦差,责令组织士卒,消除沿海倭患。”

    “你不是扬言‘区区倭寇,覆手可灭’吗?”

    “朕给你这个机会。”

    “太祖为了防止倭寇,定下祖制,让大明片板不下海,更是组织备倭军,你既然如此狂妄,扬言太祖错了……那就给朕消除倭患吧。”

    “解决不了倭患,就不要回来见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