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北巡与西征(八)
作者:老蜻蜓   刀尖上的大唐最新章节     
    夏州城下的这场战斗,最大意义就在于让这些土生蕃儿明白了一个道理。
    唐朝爸爸,还是你爸爸。
    两军列好阵势,李承嗣不急进攻。
    李都统初来乍到,总要让本地土着先表演,还得演个够。
    时下还没有诸葛丞相七擒孟获的传说,但是,此中精髓李都统十分了解。常年与胡儿交往的李都统深知胡儿的秉性,那就是欺善怕恶。作为外来户,要立得住,首先就要胡儿们服,要胡儿们怕。
    讲道理?
    呵呵,刀子就是最好的道理。
    刀子不硬,那也不必费那个口舌。
    党项羌果然没让咱李都统失望,甚至都没让他等太久。
    眼见唐军果然人马不多,很有信誉,气焰嚣张的山民们便率先发起进攻,呼呼啦啦就冲上来。
    举刀盾的。
    舞大枪的。
    耍粪叉子的。
    这一窝蜂跑哦,气势非常磅礴。
    就是有点混乱,一去不回头的那种。
    若是唐军作战,总要缓步逼近,在相距百十步的地方再冲锋。为什么呢?再壮的牛,他体能也是有限的。背着几十斤甲,前面跑猛了,后面怎么打。至于为什么要在百十步停一停,因为正好可以放箭。
    好歹先射一波远程输出,遇囊糠的,可能直接就崩了。
    党项的勇士们不同。可能是不懂节省体力,也可能是因为没有铁甲累赘,总之山民们是隔着大老远就开始加速,渐渐跑得飞快。
    郑大帅赞叹,这都是要赶着投胎么?
    看党项羌这般配合,李都统很想直接怼上去干吧。临了觉着还是不要太浪,该做的技术动作要到位。便下令耶律滑哥所部撤退,准备从阵后兜到外围去侧击,顺便勾引得对面的汉子们再跑快些。
    果不其然,滑哥这边一走,山民们以为阵前的祷告灵验吓跑了唐军侧翼。于是,淳朴的山民们一个个顿觉神明护体、刀枪不入,气势更加如虹。
    奔跑,奔跑。
    跑向胜利,或者跑向死亡。
    本来想再稳一稳,可是眼见着敌军彻底跑散了架子,李承嗣终于忍受不住。
    面对梁军他哪敢浪啊,憋屈了这些年,简直要死。
    今天难得抓到一次放松的机会……
    在脑海里,李承嗣设想了几套方案。
    比如,两翼包抄,中央突破。
    比如,侧翼包抄,交叉突击。
    比如,甲骑中央突破。
    看一眼身边轻松惬意的郑副都统,李都统一声令下,中军擂鼓进兵,全线压上。他决定中央突破,给这黑厮秀一波。
    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同样作为军中大将,尤其是身份地位相仿的大将,岂能没有胜负之心。
    明明自己才是李哥麾下第一勇将,但自从这黑厮到来,李承嗣就总觉着处处被人压了一头。
    最早独立成军的,是秦光弼与郑守义,他李承嗣就没有轮上。当年李哥也跟她谈过,不能精兵强将都放出去,可是,着实耽误了他的进步。
    在山北,李承嗣也尽力表现。
    比如,明明雪夜奔袭牙帐,前面参与准备有他,战前侦察是他,突骑破营冲得最快的也是他,但是最出风头的却是郑守义。
    又比如,自己镇守山北多少年,平平稳稳。只因换了张德举止失当,惹出大篓子,却又是郑守义跟着李老三远征扶余,成就了这黑厮的威名。
    再比如,入塞。
    正是他李承嗣跟着李哥大破李思安,而且赢得干脆利落,明明郑守义捉住张存敬完全就是个意外。但是就因为郑守义是独立作战,而他是跟随带头大哥,最后出名的还是郑守义。
    至于说辽王治下的第一个属镇节度使是郑守义,这就更让人愤愤不平。
    如今,总算彼此都是一边齐的节度使了。
    进度是追上来了,可是,心里的不痛快却不能说没有。
    直接打一架太掉价,所以,李都统就决定给郑副都统上一课。
    就在这夏州城下,要让这黑厮看看,仗,应该怎么打。
    就在这夏州城下,要让这黑厮看看,这仗,还可以怎么打。
    随着旗鼓变换,李都统的怀远军以一千八百铁甲步人居前,迎着党项羌稀稀拉拉的箭矢,就撞了山民们一个满怀。
    看到这里,是不是以为没什么差别?不都是凭着甲兵精利正面硬车么?
    不不不,这里差别可大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李承嗣的中军是比郑守义高一个层次的存在。
    铁甲步人正中的六个大队,总计三百人,在行进中组成了两个三角形的品字阵。一队在前,两队在后,此三阵略略前出。左右大队有持弓的,行进中丢了长槊,举弓伴随。每行数步一射,箭雨交叉落于这六队人前的敌军阵中。
    那山民们衣甲不全,面对唐军利矢,几无抵抗之力,片刻被射塌了不少,哀鸿一片。那突前的六队甲士便沿着利矢砸开的空间,挺着长槊向内猛扎。
    手里是丈八的大枪,身上是精铁的坚甲,泥石流般撞进山民的阵中,横冲直撞。其余各大队也都默契地配合起来,使弓的远程输出,玩枪的短兵相接,手法之娴熟,效果之良好,直叫郑大帅叹为观止。
    什么?你问弩手呢?
    弩是破甲的,这还有必要用弩么?不觉着碍事么?早就丢啦。
    这时候一杆大枪上去扎不是更有效么?
    与此同时,伴随行进的左右两翼骑士也不闲着。
    开始步军行进时,他们有意错后,却待铁甲步人接敌前后,就在对面的山民们将乱未乱的一瞬,甲骑突然启动加速。
    具装甲骑起步是慢,但这身后这不还有没披马甲的选手么。
    距离确实近了些,来不及加速到极致,可是,已经足够用了。
    骑士们巧妙地选择了混乱的边缘突入。
    他们既不让铁甲步人干扰到自己,也没有扰乱了自家铁甲步人的进攻。他们是顺着缝隙猛打猛杀,给对面的山民们制造了更大的混乱,亦使得突入敌阵的步军更加得心应手。
    慢一步的具装甲骑就跟一大群缓慢而沉重的老犀牛般,又沿着前面战友开出的通道进行二次输出。
    什么?斩马腿?
    抱歉,那是高技术动作,你指望一群乱了套的山民完成,过于强人所难喽。
    要说这南山党项其实底板不错,一个个牛高马大的,赶上老屠子这样的七尺大汉就不止一个两个,都是上好的兵苗子。若能熬到拓跋家占据灵夏,广蓄粮储,以中国之法编练之,以铁甲精械武装之,必是一支劲旅。
    横山步跋子是也,谁见谁难受。
    可惜,此时他们还不及蜕变,没有经过职业武夫的淬炼,没有铁甲,没有长槊,没有强攻劲弩,没有严整的军阵。
    可以说,除了个好身板,山民们一无所有。
    面对大唐的职业武夫,既无招架之力,更无还手之功。
    便是人数多了数倍又如何?
    猎弓绵软,箭矢不能破甲。
    刀剑短小,尚未及敌身,自己就已被长槊切断了脖颈,捅破了肚肠,血洒疆场,魂游地府。
    接站如此顺利,李都统忍不了了。
    留下目瞪口呆的副都统老屠子压阵,李承嗣披着几十斤甲一个飞跃跳下将台也不怕摔死。屁滚尿流地爬上马背,李都统端起小两丈长的大枪,亲领五百卫队就走,一溜烟冲出去了。
    还讲什么战术,就杀吧。
    李都统的卫队五百骑,是典型的战骑。
    人着铁甲,马披毛毡。
    伴随铁甲步人前出的一千骑兵,已经展开了短促突击,将面前的山民打散。李都统就沿着前军已经打开的通道,直奔对面的敌军将旗而去。
    党项羌烂归烂,仁福将军的一杆大纛还是很显眼的。
    望见辽贼主将亲来了,仁福将军顾不上其他,掉头就跑。
    在中原,李都统憋了太多的闷气,蹉跎了太多的岁月。
    今时今朝,李承嗣彻底放飞了自我,五百骑在山民中从北杀到南,又从东冲到西,将敌阵,嗯,看官凑合听吧,将敌阵切得七零八落,不成体统。
    郑副都统也很想上去耍一把,但是想起李大郎的意外,心下就很踟蹰。
    这身娇肉贵的,眼看着要做宰相的人了,弄个阴沟里翻船可咋整?
    强压着上去狠杀的冲动,老屠子留下一百卫队保护自己,放了另四百骑去玩耍。高举将台之上,郑大帅的目光跟随着小屠子,陪伴着毅勇军的儿郎们左突右冲,与李承嗣如两把利刃,将杂胡反复揉搓,将党项羌杀得找不着北。
    再看,郑守义越看越不对劲。
    回想刚才李承嗣的接敌过程,郑大帅脑海里电光火石一顿恍惚,曾经读过的李卫公兵法浮上脑海。
    记得当初读到此书,对于书中详细描写的军队各项构成与编组,郑大帅还觉着那是纸上谈兵,胡说八道,以为有很多篇章是酸丁文人假托李靖所作。此时,他却将书本中的描写与现实联系在了一起。
    李卫公那繁复的叙述,不是瞎说,而是另有深意。其用兵之法,乃每个三四千人的军阵皆以步骑混编,士兵一专多能,灵活匹配。战时,每个三四千人的军阵,就是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可以有效配合。
    如此用兵之法,比步阵、骑阵各成大阵更加灵活。尤其是阵前的短促突击,伴随前进的骑兵可以及时给予步兵支持,远比从远处调兵支援来得有效。
    须知,在战场之上,从将领看到阵前的需要,到两翼或后阵派遣骑兵赶到,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时候是根本来不及调遣。而且,战场遮蔽,主帅也未必就能及时发现。
    噢!步骑配合,步骑配合,李承嗣这个步骑配合才是至高境界啊。
    悟了悟了。
    回去就改。
    他的振武军,也要这样。
    如此排阵可以大大提高步骑配合的效果,能大大减少骑兵看戏的浪费。
    当然,要做到如此,对将官的要求也会更高。不过这不是问题,手下这帮杀才,都是积年老武夫,找出几个人才不难。
    老屠子自觉在用兵之道又有新的领悟与突破,竟在将台上高兴地手舞足蹈起来,踩得木台嘎吱作响。许是郑大帅过于兴奋,又或者今天这个将台质量堪忧,不知怎么,忽然一阵烟尘起,哗,台子塌了……
    连郑大帅与台上的旌旗、鼓角,一起摔了一地。
    “啊!”
    幸亏胜局已定,幸亏啊。
    本来是想在郑守义面前显现手段,谁想得到竟点通了老屠子的筋脉?
    李承嗣事后有知,也不知该作何感受。
    反正李都统这会儿是顾不上这些。
    李都统出击,郑大帅塌方,再说滑哥这一路人马。
    按道理,滑哥是应该借着地势遮掩,绕到外围兜回来侧击或者背刺。结果老小子才跑了一半就发现敌军已乱了。
    滑哥将军当机立断,立刻改变路线,抓紧赶回战场建功,这再慢一步可就连口热乎的都吃不到了。义从军便如赶羊一般,围着党项羌转悠,把出骑射的绝技,玩命放箭。
    早前的义从军那是要自备装具马匹,甚至要自备全部或部分行军干粮的。如今嘛早已不同,唐王财大气粗,除马匹和惯用兵刃自备之外,制式角弓与环锁铠都统一配给。除了不发军饷,跟牙兵也差不多。
    因为杀得过于儿戏,有那么一瞬间,滑哥甚至在想,若西边的胡儿都这般囊糠,当初选择东归究竟是对是错呢?
    感觉又被阿保机占了便宜。
    日他地。
    李都统杀疯了,阵上连换两马,折了马枪就换骨朵。连骨朵都砸断了,就抽出横刀反手握着,刃口向外,在人群中来回拉拽,用刀锋将四下惊逃的胡儿们杀得血流成河。
    直到满战场的党项羌都跪地投降,已是血葫芦的李承嗣才从杀戮的快感中回魂。高座马上,目视满地跪服的党项羌,李都统忽觉意兴阑珊。
    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
    老屠子孤零零地守着将台,看儿子纵横奔腾,看后辈们奋勇冲杀,一种惆怅袭上心头。这驰骋疆场的日子就似手中的流沙,不断地滑落,一去不归。
    儿郎们已成长起来,再不需要他护佑,再不需他这把老骨头冲锋陷阵喽。
    美人迟暮,英雄白头。
    郑大帅不自觉地挠了挠光秃秃的脑壳,呵呵,一根白头发都没有。
    无敌,是多么寂寞。
    几乎同时,李承嗣与郑守义在心底发出了相似的慨叹。
    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李都统大手一挥,道:“尔等且回城休整,明日再战。”言罢,也不收留战俘,也不接受投降,丢下一地懵逼的党项羌,引兵退去,只留下一个萧瑟落寞的背影。
    仁福将军不愧名里有个“福”字,一看势头不对果断撤退,恰巧从滑哥的指缝里溜了,慢一步都跑不脱他。
    野利族长腿脚也很利索,并不比仁福将军晚入城很多。
    与李承嗣、郑守义的无病呻吟不同,老哥俩的心中只有无尽的绝望。
    大军一触即溃,二万儿郎死伤二三成。
    这可都是部中的精壮子弟呀,痛得仁福将军与老族长浑身淌血。
    更让人无语的是,这居然是拜唐将手下留情之故。
    放着满地无措的汉子们也不动手,任由他们回魂,然后逃回城中?
    这算什么?
    赤裸裸的蔑视啊。
    被放归的部人几如行尸走肉,满眼迷茫,仿佛在说,我在哪?我在做甚?
    野利族长感觉自己就是个傻子,屁颠颠跑来就为丢人现眼么?
    回想之前的豪言壮语,脸上火烧火燎的。
    次日,使者又从城下射了战书,约仁福将军出城再战。
    此次战书更有诚意,李都统承诺只出兵三千,童叟无欺。仁福将军甚至可以派人阵前点算了人头再出城,战场都可以由仁福将军挑选,不必担心有埋伏。
    这是猫戏耗子?简直不拿仁福将军当人看啊。
    杀人诛心呐。
    要么说李承嗣坏呢。
    这一回,饱受生活毒打的野利族长与一众酋豪全做了扎嘴葫芦。
    仁福将军父子更是愁容惨淡。
    仁福将军愁眉苦脸,儿子们则如霜打的茄子蔫成一团。
    一群土豹子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
    同意?
    是不是太儿戏了。
    不同意?
    那也太胆怂了吧。咱可是英雄了得的……
    忽一人道:“要么……
    话没说完,然而人人都知道他的意思。
    摆在面前只有两条路,死守与投降。
    但是死守就是前途么?
    城外成熟的粮食已被敌军收割干净,没熟的也逃不脱毒手,坐困愁城,到底谁熬得过谁?何况人家占着麟州,今年走了明年再来。熬过这次又怎样?
    ……
    十五日后。
    夏州城门洞开,野利族长提着仁福将军及其诸子首级匍匐在地。
    乞降。
    仁福将军,死不瞑目呐。
    ……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