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永兴三十一年正月初一
作者:南岳大都督   大周神相:不信东风唤不回最新章节     
    永兴三十一年,正月初一。
    洛都的人们都在欢欢喜喜拜大年。
    今日发行的大周日报,报头和头版头条标题都用上了喜庆的红字,却暂时没引起太大波澜。
    头版头条:
    监国太子代表大周帝国 向全体臣民拜年 向所有与大周交好的国际友人拜年
    监国太子指出,永兴三十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大周帝国历史上极端重要的一页,也必将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皇帝陛下的英明领导下了,我们以昂扬的历史主动精神、前所未有的历史决心、大无畏的历史勇气,开启了人类历史的全新篇章!
    在过去一年里,我们遭遇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考验:
    革新变法面临一系列内部阻力的严峻考验;
    荆南春旱、黄河水灾、北方雪灾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
    周燕边境冲突、周荷海上冲突等一系列武装冲突的激烈考验;
    吴郡叛乱之分裂割据重大风险考验;等等。
    在皇帝陛下的英明领导下,我们成功经受住了这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的考验:
    积极凝聚天下人心,完成人才选拔机制历史性变革;
    充分调动社会良善力量,有力赈灾抚民,坚决维护近畿地区粮价平稳;
    团结调动帝国一切力量,共同有力战胜外敌;
    果断决策,雷霆万钧平定吴郡叛乱,坚决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主权完整;等等。
    监国太子强调,在新一年里,朝廷上下将继往开来、团结一致、凝聚共识,全面启动各项改革措施、积极推进各项重大工程:
    第一,确保实现南北运河中原地区西线工程全面通航,同步推进南北运河中原地区东线工程施工;
    第二,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推进公有化改革,坚决巩固公有化改革重大成果;
    第三,盘活天下一盘棋之新格局,不遗余力打通政治、经济、军事、民生、交通等各领域的关键堵点;
    第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新结构,切实减少大周境内尤其是江东地区对外海贸易的过度依赖,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
    第五,试行金融货币新政策,探索构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金融新体系;
    第六,积极推进军制改革,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将官选拔培养制度,积极有力有效加强军队后勤保障工作,适度提高军人社会地位。
    第七,贯彻近海防卫思想,坚决有力维护祖国海疆安全,确保御敌于国门之外。
    头条占据了头版半个版面,头版下半部分还有一条:
    主标题:系列报道:新春走基层之四
    副标题:监国太子视察慰问常山营、中山营将士 内阁李镇元、姜云逸等陪同
    这是腊月二十六的事,报纸出版周期跟不上,只能延迟报道,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昭告天下,太子用光明正大的方式,初步笼络了军心。
    身为大周的皇储,天寒地冻之际,一个营一个营下去探视慰问,送酒送肉,念家书,怎么可能没有效果?
    试问营校尉、司马还敢带着这些兵造反么?
    更何况,李镇元还对洛都附近禁军将校进行了全面大规模调动,直接掐灭了兵变的大部分可能。
    与不温不火的大周日报发行相比,今日最重要的事是大朝会。
    今日大朝会很热闹,去岁下半年姜云逸罢了大朝会后,许多中高层官员都没机会参与朝堂议政了,自是倍加珍惜,哪怕今日并不议事。
    还有一批被内阁钦点的千石以下要职官员,今年起也可以参加大朝会了,一个个都屁颠屁颠的。
    比如,内阁各职司的负责人。
    两院各研究所负责人都是千石的秩俸,本就有资格参加大朝会。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重要地方官员年前也赶到了洛都,原本空旷的太极殿,挤得满满当当,非常热闹。
    按照惯例,年初一大朝会只是礼节性拜年,拜完就散,并不谈公事。
    但谁知道会不会打破陈规,毕竟姜氏小儿整出点新活儿也毫不意外。
    可惜,今日并没有出现意外,姜云逸从头到尾都只是循规蹈矩随大流。这叫许多想看热闹的人意兴阑珊。
    大朝会光排班次就折腾了半个多时辰,正会却只有小半刻钟。
    但是,拜完年也不能走,内侍省刚才排班次的时候就逐一通知了,要去洛东新区给陛下贺寿。
    皇帝要办寿的事大家都知道,姜云逸下令建皇家大剧院、筹备贺寿典礼的事也都知道,但之前没有给任何人邀请,今日事到临头,忽然又要所有人都去。
    就很不讲理。
    但是,皇帝讲不讲理都有理。
    去就去呗,反正回家也是大把无聊的应酬,烦得很。
    “明相,我等不用准备贺寿礼么?”
    步青云凑到近前,腆着脸、搓着手,问了一句。
    姜云逸哪能不懂他心思,道:“一会儿放松心情,敞开了乐呵就是最好的礼。”
    步青云一脸悻悻之色,北海郡守被卫国公世子截胡了,他这去向一直也没个着落,就很挠心挠肺,连河南尹的指令都不敢阳奉阴违了。
    从朱雀门,到洛东新区皇家大剧院,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还有全甲骑士往来巡视。
    道路两侧的屋顶、城头等要地,都有许多禁卫把守。
    千石及以下官员人最多,走在最前头,被内侍省的太监和禁卫要求合乘,一辆马车要坐四个人,以节约时间、缓解交通压力。
    然后是两千石高官、府寺上卿的马车,每辆马车都有全甲骑士护卫。
    内阁相国的马车,护卫当然更多。
    皇帝的车队是最后出发的,十几辆马车一字排开,从宫内直接驶出,也不知皇帝、太子都在哪辆车上。
    辰时末,姜云逸下了马车,进入皇家大剧院。
    因为这个时代不可能鼓捣出音响,必须考虑声音传播的问题,所以跟后世的大剧院完全不同。
    据说是建总强索来了四大青楼之一回音楼的设计图纸,请最好的能工巧匠,进行了改良设计。
    皇家大剧院整体采用扇形设计,舞台在中心偏后的位置,这样可以尽可能地使更多观众能看到演员正脸。
    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其实只占了半层黄金位置,装饰典雅大气,只能容纳近百人。
    下层要宽敞许多,约莫能容纳六百人,但有两百个座位看不到演员的正脸。
    两层之上还有高高的尖顶,正是参照回音楼的设计核心,加强回声的巧思。
    只是这一个回音尖顶,就耗费了最多的心力去设计。
    皇家大剧院整体规模,比回音楼大了一倍还多,肯定会影响外围边缘位置的视听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