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初现(二)
作者:容潋   儿媳妇夸我比她老公大最新章节     
    宋慕白和元琦通过气,借着永平公主制造的机会,在元瑾跟前刷了几次脸熟。

    现在元琮一提到驸马,元瑾立即就想起了宋慕白。虽然她和赵家的关系有些远,赵家对她也没什么照拂,但这并不阻碍元瑾借此向她示好。

    殊不知这个默默无闻的驸马,早就和元琦达成了合作。

    明面上宋慕白还是和元瑾阵营的人有关系,元琦不能直接举荐,会引起怀疑,只能用这个迂回的办法。元瑾要和元琮争,只要元琮提起杨书忱,自然就能联想到年节里刚刚见过的宋慕白,推她出去和杨书忱争一争。

    永平公主虽然是棠皇贵君的亲子,但一直沉默寡言,并不受宠。宋慕白虽然有野心,却并无门路,元琮也几乎忘了还有这么个弟妹。不过被元瑾提起,宋慕白似乎的确比杨书忱更合适。

    当然还有一些不能说出口的原因。

    永泰公主是皇长子,和太女只差了半岁,感情深厚,总比永平公主的分量要重一些。金洲遥远,路途艰辛,景成帝那一丝丝的顾虑,也是这方面。

    景成帝对元瑾的推荐不置一词,而是转而提起别的话题。宋慕白摸不清皇帝的心思,不免有些惴惴。

    元琦方才分明看出皇帝的意动,不顺势定下这个人选,反而搁置一旁,也有些不解,只能给了宋慕白一个安抚的眼神。

    大朝会结束,元琮叫住元琦:“三妹,留步。”

    元琦随着她朝东宫走去,只听她问:“今天的事,你怎么看?”

    元琮问的是宋慕白的事情,元琦却说起了另一件事:“自东靖候得了爵位,七妹自觉有了底气,动作间未免落了下乘。四妹看似温润端方,骨子里最是骄傲,少不得要给七妹点教训。太女姐姐要多提防着些,以免被殃及。”

    元琮叹气:“赵家数十年积累,还有和母皇的师生情分,不是曲家一朝一夕能抗衡的。四妹若是手段太过,我少不得也要保着七妹些。”

    元琦张嘴想劝,元瑾和元珩都盯着太女之位,不借着元瑾的手让元珩不得翻身便罢了,还想着要保她。

    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若是学会了落井下石,元琮就不再是那个高洁的长姐了。

    话题又说回到宋慕白身上。

    “若是论见识广博,还是书忱。但书忱是文人,纵使会些武艺,也远不及宋慕白,她压不住随行的武将。若是宋慕白,便没有这样的顾虑。但她是四妹那边的……”

    元琮摇头:“利国利民的事,不拘她是哪边的人。”

    元琦自诩做不到元琮这样,像是生活在阴暗里的人,对于光的景仰和珍惜,元琦只能在心中叹息,将来我若是得了那个位置,一定护姐姐周全。

    有了元琮的支持,圣旨最终封了宋慕白为征东将军,率船队再次出海。

    第二次出海的时间定在景成二十八年夏天。这一年多的时间,大周需要训练一支能适应海上作战的水军,船队的人也需要受训,彼此磨合。

    曲亦瑶由户部商部司郎中,升为正三品户部侍郎,由元珩接任商部司郎中一职。曲亦瑶再次散尽家财,为船厂造船,训练军士。

    不多时,元珩受封郡王,赐号“饶”,越过了元琅,成为皇女中第三位郡王。

    元琦得知了消息,琢磨了一下,笑着对卫念秋道:“我怎么觉得,母皇这是故意在激怒四妹呢?”

    “也不算是故意吧,‘饶’这个封号,不是在昭告天下,七妹的郡王爵位是曲家用钱换来的吗?四妹要是不钻了牛角尖,自然就明白了。不过母皇这样打磨四妹,对殿下来说,并不是好事。”

    的确,景成帝用元珩作为磨刀石,刺激元瑾,更深的含义不就是看好元瑾作为继承人吗?

    元琦并不着急:“四妹的毛病,你知我知母皇也知,她要是轻易能改,母皇就不会弄出这一堆事情来了。就算她能醒悟,我和六妹也不是吃白饭的。”

    “殿下行事还是当谨慎些,惹了母皇不喜得不偿失。”

    如元琦所料,消息传到循郡王府,元瑾顿时脸色铁青。

    正君赵氏劝谏道:“殿下何必气恼,母皇赐下‘饶’之一字是何意,殿下想必是明白的,何苦为了一个上不得台面的封号生气?”

    “上不得台面的封号”何止元珩的“饶”字,自己的“循”字也是一样。在皇帝眼中自己与元珩竟是一般,这让元瑾如何能平心静气?

    连番劝说下,元瑾没见什么动作。

    景成帝放下心来:“老四是傲了些,能听进去劝便是好的。”

    元琦私下里也奇道:“四妹竟然能忍下来,究竟是谁劝说的话这么有分量?”

    话说归说,终究也没敢做什么小动作,毕竟景成帝盯着呢。

    孰料过了春耕,京城的粮价居然开始暴涨。先前十一二文一斗的粮食,涨到了二十文,过几日便是五十文,待事情传到皇帝耳中,京城的粮价已经涨到了一百二十文一斗。

    这么高的粮价,在武帝泰初年间,战乱不休的时候才出现过。自景成帝登基以来,粮价最高也不过六七十文,这些年更是降到了十文,突然涨了十倍,说没有人操纵,谁也不信。

    景成帝看着御史台送来的折子,面沉似水:“传老七进宫。”

    元珩甫一上任便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又接到了宫中觐见的旨意,有些慌神。

    “殿下先进宫去,臣去商会打听一番。”曲亦瑶安抚她。

    元珩沉了沉心神,跟着传旨的宫侍进了宫。

    刚行过礼,一份奏折“啪”地砸在她面前:“你给朕说说,你这个商部司郎中是怎么当的?”

    元珩翻开,快速浏览。

    上面说的正是近期京城粮价上涨的情况。粮价波动很正常,朝廷很快出面平抑粮价。可朝廷插手后,粮价飙升得越来越快,到最后几乎一天一个价,一百二十文的价格,还在继续上涨。

    元珩叩首:“是儿臣失职,儿臣这就去召见京城商会的人,解决粮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