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天下
作者:非有常非无常   大明道士天子,但是在永乐最新章节     
    金阶之上,朱棣眼眶湿润。

    心中生出感动。

    原来自己和父皇如此像,有着同样的志向,不想作屈居中原的帝王,而想要作天下的君王。

    瞻壑懂我。

    金阶之下,朱悟净环顾诸臣,毫无畏惧。

    “自古以来,我汉人国号皆为一字,倒是胡人的国号会用两个字,忽必烈虽然做了中原天子,却不打算遵循旧制。”

    “取《易经》中‘大哉乾元’的‘大元’两字作为国号。”

    “我太祖皇帝效仿,也取《易经》中‘大明终始’中的‘大明’两字作为国号。”

    “大元,大明。”

    “皆有一个‘大’字。”

    朱悟净举起手指直指苍天,问在场所有文臣。

    “我问诸位天下有多大?”

    在场诸臣无人回答,若是在过去,还可以拿出九州说,或者山海经之类的古籍应付一下,但是随着蒙古帝国的建立,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中原的文人早已知晓天下不止是九州,甚至不只是以往所知的地方。

    可是天下到底有多大?

    无人知晓。

    朱悟净悠悠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我等所在的天体乃是一个球体。”

    “至于具体的面积,我昨日以大天界寺的钟楼影子测算了正午太阳的位置,今日被皇爷爷召见时,看了下马车车轮的大小,以马车的转数计算出汉王府到皇宫的距离,最后以筑基之法得出了天体的直径为二万五千三百六十里。”

    “最后是求取球体表面积之法,乃是用圆周率和半径相乘两次,再乘以四。”

    “换言之,天体的表面积为七千五百六十亿亩。”

    这个数字一出,在场众臣头皮发麻。

    此前还未有人如此言之凿凿地说出天下究竟有多大的人。

    若是一般人,在场的文臣早就骂他妖言惑众了。

    问题是,说出这话的乃是一位皇室。

    是金阶之上九五之尊的亲孙子。

    一些善于计算的官员,开始在心里计算朱悟净所给出的数据,夏原吉算的最快,认为朱悟净的计算应该没错。

    同时夏原吉询问身边善于计算的官员。

    “世子所言的球体面积计算法可准?”

    那小官沉默一阵,先是摇头,而后又点头,小声道:“计算球体的面积,此法我并未在算经中见过……只是世子实在神奇,竟然可以用钟楼的影子和一段距离算出天体直径,这种办法,已经是仙法了,我不敢乱说。”

    在场官员喧哗之际,同时也在脑海中寻找否定朱悟净胡言乱语的办法。

    但是。

    朱悟净却不打算结束,而是接着道:“我祖师传我风水之法时曾言,这天下约七成都覆盖着海水。”

    “换言之,这天下的大地也只有两千两百六十八亿亩。”

    “这两千两百六十八亿亩地中,我大明占据多少?”

    “此时大明的领土约为一百五十亿亩。”

    “大概是占据所有陆地的百分之六。”

    朱悟净闭上双眼,冷漠的从嘴巴里吐出一个接着一個的数据。

    “唐高宗时期的领土面积为一百八十五亿亩。”

    “宋徽宗,四十二亿亩。”

    “宋高宗,三十亿亩。”

    “大元,两百零五亿亩”

    “若是将大元的前身,蒙古帝国也算上,大概是六百七十五亿亩,已经是整个天下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朱悟净猛地睁开双眼,似是两轮太阳跃出地平线,又像是沉睡的巨龙睁开双眼,他伸出手指一指,质问在场所有人。

    “你们总说天下、天下……”

    “我问你们,一个只占据天下百分之六的帝国,也算得上天下吗?”

    此问一出,在场所有人皆心头一震。

    若是朱悟净所言为实,那么在场读书人所谓的“天下”,不过是坐井观天、自欺欺人。

    “太祖皇帝立国号时,加上一个‘大’字,正是表明他老人家心中的大志向,乃是建立一个真正可以令万国拜服的大明!”

    “而不是一个不思进取,和宋朝毫无差别,只是稍微大一号的‘明朝’。”

    “今日所有争斗……”

    “立储之争、皇位之争、父子矛盾、君臣离心……”

    “说到底不过是我国究竟要走哪条路的矛盾,是成为明朝,还是成为大明?”

    一句话彻底扫清迷雾。

    大才,大才!

    在场的聪明人纷纷惊叹朱悟净的大才,竟然可以一语点破整个大明朝的最大矛盾。

    皇帝想要“大明”。

    文臣想要“明朝”。

    文臣的做法很简单,不能解决这个矛盾,那就解决产生这个问题的人。

    换言之,就是将朱元璋、朱棣这种有着雄心壮志的皇帝换成朱标、朱高炽这样的仁义之君。

    金忠忽然意识到,随着朱悟净点破大明的最大矛盾,汉王和太子之争,已经不再是储位之争,而是一个庞大帝国的路线之争。

    是选择汉王一脉,向着成为“大明”而去。

    还是,选择太子一脉,向着成为“明朝”而去。

    既然如此,作为坚定的太子支持者的金忠必须说些什么。

    作为朱棣早在燕王府时的重臣,他明白朱棣又一次动摇了。

    无论以前朱棣是怎么想的,现在随着朱悟净的一番话,朱棣越想越觉得朱悟净说得对。

    这个论调完全可以说是打在朱棣的心坎上。

    金忠上前,质疑道:“世子欲遵循元制,可知元朝残暴,百姓苦不堪言,引得天……汉人怨声载道,起兵驱逐鞑虏。”

    “胡无百年之运!”

    “世子是想蛊惑天子,强兵黩武,生灵涂炭吗?”

    “还是如暴秦、隋炀帝一般?”

    “不施仁政,止住兵戈,修生养息,国恒亡!”

    这话言之凿凿,也确实如此。

    历朝历代的往事已经证明,一个朝代不能永远穷兵黩武,必须有君王与天下更始,罢兵休卒。

    这是所有读书人,乃至龙椅上朱棣的共同想法。

    对此,朱悟净只是淡淡道:“蒙古帝国的覆灭只是因为他们的领土太多,将所有占据的土地都当作了国土。”

    “大明无需如此。”

    “除了现在大明的土地,其他领土皆是属国。”

    “一句话!”

    “掠万族财富肥一族,夺万国气运养一国!”

    文官皆目瞪口呆,鸦雀无声。

    我艹!

    本以为暴秦、隋朝、蒙古帝国已经足够残暴了,没想到和这位汉王世子相比,隋炀帝、忽必烈、完颜阿骨打等人简直是千古仁君!

    “够了!”

    朱棣终于拍案。

    “御前失仪,胡说八道,谁给你的熊心豹子胆?金吾卫,拉出去午门廷杖!往死里打!”